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9日 星期一

    我们生命的共同体

    ——“五·一二”三周年随感

    作者:阎 真 (湖南长沙)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9日 12版)

        3年前的5·12那天中午,我躺在客厅沙发上午休,忽然感到沙发震动了一下。感觉非常明显,不可能是错觉。当天去学校,听同事说,四川那边地震了,死了4个人。当时我还感到一种安慰,一场传播了几千公里的地震,只死4个人。随后传来的消息,让我感到特别沉痛,原来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场巨大灾难。

        3年后的5·12前夕,受成都市文联和艾芜学校之邀,我来到地震灾区,亲眼看到了灾区重建的情况。重建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令人惊异。这让我有了一些感想。

        感想之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创造人间奇迹。在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参观,我这种感受特别强烈。这是一幢11层的大楼,宽敞、明亮,非常有现代感,里面的设施全是一流。大楼是上海市对口援建的,地震后两年就投入了使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完成勘测、设计、施工、设施安装等,时间不是以天,而是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还有虹口乡,是完全被地震摧毁的山村,曾因道路完全阻断,4位勇士砍出山间小路,翻越山岭传出鸡毛信而闻名。今日的虹口,一幢幢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使我想起了在加拿大看到的山区小镇。在彭州,我看到了很多所中小学,它们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这是福建省援建的。据介绍,这些学校的设施不比北京上海的任何一所学校差,灾后重建使学校的发展提前了30到50年。

        我在灾后重建的奇迹中,看到了一个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来自全国的援建者中又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其中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就是这个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量。这种凝聚力,不仅来自同一血脉,也来自文化的力量。正是文化的力量,把这个民族凝聚成了命运共同体。无偿的对口支援,正是基于这种心灵认同。我因此想到,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是靠文化的力量凝聚起来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种力量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13亿人才能在心理上构建血浓于水的价值认同,把整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犹太教成就了犹太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亦确定了我们不但是血缘意义上、而且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怎样保持文化上的自我身份和主体地位,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核心利益问题。

        感想之二:重大灾害的救援和重建,需要国家力量来主导。在地震救援中,国家力量最强大的表现,就是军队担负了主要责任;在灾后重建中,国家力量最大的表现,就是对口支援政策。北京援建什邡、上海援建都江堰、福建援建彭州、湖南援建理县……在这里,血浓于水的情感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机地融为一体,数以千计的重建项目都有了落实,大大提高了灾后重建的效率。援建是无偿的,这是基于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效率是极高的,这是基于责任的落实。无数的奇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国家力量的主导,也体现在乡村建设方面。都江堰翠月湖乡的农民住房基本都震垮了,这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契机。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农民建起了居民小区,一幢幢小楼近似别墅。以前分散居住的农民不好安装自来水和煤气,现在都装上了。节约出来的大量土地退耕还田,而这些土地指标,又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空间。国家的执行力,在灾区重建的统筹安排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越性在灾区重建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采访的最后一天,我在返回彭州的路途上,看到了许多新的居民点和学校,在车窗外不断闪过。在一个新居民点的两层楼上,在绿树丛中,一个红色的影子在我眼前一晃而过,我看清楚了,那是一面国旗。

        (作者为著名作家,中南大学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多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