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没问题!”
两年前,焦虑的妈妈拉着董良震的手,来到河南孟州市韩庄村孟州中学询问上学的事。本以为作为外地人的他们会遇到冷遇,“没想到,当时的一位姓沈的老师讲,‘绝对没问题!’并且免学费和书本费。”董良震依然记得那位老师和蔼可亲的面孔。当时他和妈妈喜出望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笃运说,河南省在若干年前就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师资、均衡编班,鼓励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区域性改革试验,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学区内的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互派师资、统一教学、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同时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根据提供的资料,河南省2009年全省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总额达到309.2亿元,较2005年的136.4亿元增长了1.2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国家拨款生均公用经费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的基准定额,从2010年又分别提高100元。农村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天3元,初中生每天5元。截至到2010年9月底兑付、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31.95亿元,占应化解债务总额的99%。
“学生留下来,教师走出去”
在黄河小浪底库区南部,有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新安县。
新安县苍头中学,从十年前接纳第一届学子,到现在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乡镇中学。学校坚持“迎进来一个也不能少,送出去一个也不掉队”的思想,从未有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多年来,学校也支持鼓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采用多种办法,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外出听课、挂职锻炼。提倡教师把眼光放到课本外、校园外。
河南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吴长运介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的均衡发展,河南省在人财物投入上,向农村倾斜,包括加大教师的流动,每年教师交流的比例为10%-15%。
教孩子们“不丢成色”
如今已经是仓头镇中心学校校长的刘玉民,七年前,在县城中学担任教导主任,正是因为响应河南省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号召,他来到自己的家乡仓头镇,担任一所乡镇中学的校长。七年后,他真的留在了这里。
“过去这里流失、择校的学生多。”刘玉民说:“我对这里有感情,这是我的故乡。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大多数学生将来还要留在这里,做一个农民。社会文明的程度必须从学生时代抓起,所以我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这里大多数的孩子应该成为合格的农民。现在这里的学校不再缺硬件,城里的校园不一定比我们这里漂亮宽敞。这里的孩子生活在原生态的山山水水、黄土地之中,与大自然那么和谐亲近,不丢成色,这是城里的孩子缺乏的。”“不丢成色”是一句当地土话,意思是达到了做人的基本标准。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公认的标准,也是农村家长的愿望。
本报记者 朱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