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7日 星期六

    日本人爱吃拉面

    李阳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07日   08 版)

        东日本大地震过后,为了帮助震区灾民,600多家拉面馆组成“拉面义捐队”在灾区进行募捐并现场制作拉面,长崎中华街的多家饭店也免费向灾区提供杂烩面。一碗碗面条不仅是果腹之食,更为灾区的民众提供了心灵上的慰藉。提起日本料理,似乎生鱼片和寿司会立即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其实面条也是日本人常吃的主要食物之一。

        拉面本来是中国的一道美食,日本贸易港口对外开放后,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中华街,中华街里的中餐馆据说是日本拉面的发祥地。起初,拉面多用猪肉及鸡架熬汤,为了适合日本人的口味,逐渐采用原来没有使用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汤,并开始用酱油调味,由此诞生了日本独特的拉面,据说这才是传统的正宗东京拉面。不过,拉面在日本普及是在二战前后的一段时期里,日本各地的中国人和从中国人那里学过手艺的日本人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风味不同的拉面,进一步促进了拉面文化的发展。作为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拉面有札幌拉面、喜多方拉面、京都拉面、东京拉面、博多拉面等。喜欢吃拉面的人很多,为了只吃拉面从远方特意去各个地方的人也不少。

        大酱拉面产生于1961年。其起源是一些从东京前住北海道单身赴任的工薪族,在面馆里要求把拉面放进大酱汤里。在那之前,北海道只有咸味和酱油味两种拉面。明治初期,来自中国广东省的华侨把咸味拉面带到北海道的函馆,至今这种口味的拉面在当地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大酱风味的拉面借助方便面的强劲东风及连锁店的不断增加,于昭和四十年代(1965-1974)在日本掀起大酱汤拉面的热潮,风靡整个日本。而猪骨风味的九州拉面产生于一九三七年,曾在横滨中华街学艺的面馆主人在博多开了一家面馆。猪骨风味的拉面通过利用当地人喜欢的小食摊迅速推广到整个九州。昭和六十年代,猪骨汤拉面曾在日本独领风骚。

        除了拉面之外,日本的面条还有乌冬面、荞麦面、龙须面。日本关西地区吃乌冬面的人比较多,可是关东地方却是吃荞麦面的人占了大部分。从面馆的招牌上就能了解到这种现象。关西地区面馆的招牌写的是“乌冬面、荞麦面”,而关东地区的面馆的招牌大多写的是“荞麦面、乌冬面”。荞麦面的产地主要是在日本的长野县(离关东地区比较近的一个县)。

        从口味上看,关东人比较偏爱酱油味,关西人比较偏爱盐味。由于关西和关东用的酱油种类不同,面汤的颜色也浓度不一样。关西地方的汤色淡,透明得可以看见碗底,关东地方的汤色浓,看不到碗底。但这并不表示关东的面条汤咸。相对来说,关西地方用的酱油(淡色酱油)的盐浓度高。吃面的时候,日本人也会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表示好吃,这被看作是对做面师父手艺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日本还有一道具有独特风味的面食:中华凉面。1937年,位于日本东北部地区仙台市的一家北京餐馆为了增加夏季的拉面销量,开发出中华凉面的制作方法。如今,这道面食已成为日本夏季广受青睐的主食之一。在煮熟、过水后的凉面上放上黄瓜丝、鸡蛋丝、火腿丝等面码,配上色泽鲜艳的红姜丝,最后淋上用酱油、香油和甜醋制作的调味汁,即可进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