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6日 星期五

    不看牌子看货色

    ——西华师范大学扎根基层踏实育人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06日   06 版)

        “西华师范大学”是一个才用了8年的校名,其实这所地处四川南充、远离中心城市的大学,作为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院校,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已在四川、西南各省乃至全国享有良好声誉,踏踏实实培养了10万余名勤勤恳恳扎根基层的人民教师。

        早在1950年,时任川北区党委第一书记、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就提出了“不看牌子看货色”的办学要求。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华师范大学始终以此为原动力,近年来,又确定了“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走出了宽广的发展之路。

        基础教育“用得上”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校就将新生入学第一课,作为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献身基础教育信念的开始。学校“铸魂励教”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滋养教育学生,陶冶了“学师、爱师、从师、从教”的素养和能力。

        1993年,以优异成绩从西华师范大学毕业的李萍,顺利进入成都七中这所四川省内百年名校,成为一名高中政治老师。同窗对李萍的选择感到吃惊,认为多才多艺的她完全可以从事节目主持、时装模特等当时更“热门”的工作。而李萍不仅选择了当老师,还一直幸福地走在这条职业道路上。她是一位优秀班主任,是一个能用成绩说话的老师,更是一个学生信任、喜欢的朋友。在回母校讲述自己的工作经验时,李萍阐述了自己快乐教育的理念:“我们快乐,我们的学生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勤奋者很快乐!”

        李萍是西华师范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缩影。

        学校毕业生以专业过硬、工作敬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近7年,西华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在川高校前列,四川省所有重点中学都有该校的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在四川省中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校级管理干部中,西华师大的毕业生均占三分之一。

        贫困地区“留得住”

        西华师大“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办学精神,孕育了广大师生艰苦奋斗的人格品质和敬业奉献的为师风范,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坚守平凡的教育岗位、贫困山区,默默奉献基层教育。

        2008年9月,西华师范大学97届毕业生、成都市武侯中学副校长王国贤踏上了到甘孜州白玉中学支教的征途。在这所位于雪域高原的中学,学生各科平均成绩仅10多分,有的学生连最常用的汉字都不认识。到校后的第一个月,王国贤走进教室听每一位教师上课,与他们交流。他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管理思路……白玉中学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办学成绩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而王国贤说:“我来,不是过客,我将尽己之力让藏区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改变命运,繁荣大山。”

        在西部地区,活跃着无数像王国贤一样的西华师大优秀学子。西华师大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奉献青春和力量。在四川、重庆、西藏、新疆、云南等西部多个省市区,西华师大80%以上的毕业生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思想素质好、敬业精神强、育人水平高”。 

        敢于担当“干得好”

        “老师的工作是清贫的,是艰辛的,却也是收获最大的。”2004年从西华师大毕业的游艳,主动放弃大城市待遇优厚的工作,到山区县支教,2009年被评选为“全国十佳优秀援教教师”。

        游艳身上还有一个让人感动落泪的故事:在相恋一个月后,男友宋建君被查出患鼻咽癌,她多次拒绝了对方的分手要求,毕业后与宋建君共同前往山区支教。游艳用呵护与包容,让男友逐渐走出心理阴影,病情终于得以稳定,两人在支教学校幸福成婚。而从教不到两年,她就成为当地教学质量奖语文学科的唯一获得者。

        游艳并非特例。

        在汶川地震中舍身救人的杨欢、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许愿、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孝子包天阳……为什么西华师范大学总能培养出这种品学兼优、敢于担当、富有责任感的学生?追根溯源,这与该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

        从18岁就进入西华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近40年的校党委书记杨树政教授宽厚地笑着告诉记者:“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而是要平心静气,扎扎实实,师范院校尤其要这样。我们学校65年来,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就是要培养这样的学生。”

        在“小地方”做“大事情”

        青出于蓝。在这些优秀学生的周围,是一群优秀的教师。虽然身在“小地方”,西华师大的老师们却可以踏踏实实做“大事情”。

        什么是“大事情”?这就是学校5年多来一直在坚持的:在60年的校史传统中创新,“在学校层面,建设一流的文科,发展有特色的理科,有选择地支持工科,为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力;在专业层面,突出师范专业的品牌性,发展非师范专业的特色性,强化高职专业的应用性”。

        说起学校近期的成绩,校长陈宁教授认为那只是一个起点:“老师们一起努力,我们就能够扛好师范教育的旗帜、树立师范教育的品牌。我希望:只要说到西部的基础教育,大家都自然而然地想到西华师范大学!”

        早在1956年4月29日,《光明日报》就以《联系中学教育实际的经验》为题并配发《高等师范学校必须面向中学》的社论,介绍了当时学校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成就,号召“各高等师范学校应当重视它、学习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更应当重视它、推广它,在当地高等师范学校和中等学校之间组织推动这个工作”。时至今日,这所学校仍然坚实地扎根在基层,在小地方,做着大事情。从这个角度看,西华师范大学仍然具有典范意义,仍然值得很多师范类高校学习和推广。

        站在西华师范大学新校区的山顶,俯瞰2200余亩的新校园,感觉到这所大学的从容和厚实。而对于西华师范大学的未来,陈宁校长直言坦承:“强基固本,愿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本报记者 练玉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