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6日 星期五

    光明时评

    让公众“摸”得到财政

    石家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06日   02 版)

        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这次会议作出的部署,几可视作中央政府对财政预算公开的“顶层设计”。会议明确了中央部门财政公开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出了“比照中央财政做法”的要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会议的要求很细——比如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部分重点支出和2010年度中央财政总决算要公开到“项”级科目,比如对公开的财政预决算要作出通俗易懂的说明,并与预决算同时公开。这样细致入微的规定如能不折不扣地落实,财政之于普通公众而言,是不是会有触手可及的感觉? 

        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家庭账单”,每个国家也会有一本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账本”。政府财政收支预算,实质就是这样的“国家账本”。这个厚厚的账本中,不仅有一连串详实的数字,而且还述说着数字背后的故事——政府每年从人民那里收取多少钱,这些钱都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地方用得多,有的地方用得少?这些钱用了以后都有怎样的效果?有没有“肉包子打狗”的花钱项目?有多少掉进了贪欲的无底洞?……这些信息,既关乎国家利益,也关乎人民权益;既与政府运转相连,也跟人民的衣食住行相关。这些信息,只有放在公众的眼皮底下,才能保证公共财政运行的公平与效率,也才能让老百姓感到踏实。而这,恰是财政公开的本意和初衷。 

        公共财政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农村人还是城里人。但实事求是地说,普通人对财政的巨大作用和意义不甚了解。这是因为,财政还没有从政府大楼的铁皮柜子里“走”到公众中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近距离一睹其“尊容”。在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财政要么很神秘,要么很遥远,总之是看不见也摸不着。正如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所强调的,公开还不够细化,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也须用之于民。在这个意义上,公众与财政理应零距离——收入与开支,预算与决算,就该放在公众视线之内,放在公众能“摸”得到的地方,而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更不能“躲猫猫”。

        财政不公开,公开不透明,透明不彻底,势必会在公众与财政之间,人为划出一道鸿沟,放大公众对财政的不信任,并且给贪腐造成可乘之机。公开财政预算,目的就在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把公众的监督融入到公共财政的运行之中,最大限度校正偏差、纠正错误,确保公共财政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尽可能消除不信任和贪污的可能。

        中央有关预算公开的决心和举措已然明了,剩下的就是执行了。能不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对公共权力来说是个考验。作为“公仆”的公共部门,面对公众这个“主人”,一定要有接受“主人”指指点点的勇气,以及无私无畏的胸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