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文化领域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已经提到了改革的重要议程上来,成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两大难点”。为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本报特开设“国有文艺院团调研行”专栏,介绍各地先行改革的文艺院团在财税、土地、人员安置、优秀剧目创作、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的宝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体制机制建设好,让文艺院团更有生机和活力。
艺术家怎么能成为企业员工?政府要给国有文艺院团“断粮”、“断奶”了?巨额改革成本“钱从哪里来,人又往哪里去”?转企后文艺院团怎样到市场上找饭吃?转制以后如何才能有发展……
尽管各个院团的改革方案不尽相同,但“事转企”引发的阵痛和改革的思想转变却是一样的。八年来,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的过程,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461家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完成或正在转企改制。出人,出戏,出效益,改革为演艺市场带来一派繁荣景象。
从“试验田”到“百花园”
这是一个不懈探索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破除体制坚冰的时代: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2008年12月,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总体看,还处于“盆景”和“试验田”阶段,社会各界热切希望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努力形成“百花园”和“丰收田”。
两年多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矢志推动。
——“一定要从体制的藩篱中走出来”。2009年,中宣部、文化部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强调转企改制是院团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进入攻坚阶段;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全面铺开。
——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将院团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出台系列政策为改革“保驾护航”;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可核查、不可逆”的改革要求,推动国有文艺院团真转、真改,为全国提供了“不留壳、不借壳、不造新壳”的彻底改革的范本;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一团一场一所”政策,确保每个重点院团都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解决改革发展的后顾之忧;
……
从辽沈大地到江南水乡,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迅速铺开。2009年有69家国有院团转企改制, 2010年新增340家,近两年转制院团的数量为过去六年总和的八倍。
一批龙头演艺企业迅速成长——
136家国有文艺院团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46家演艺集团公司。其中,北京、江苏、辽宁等省级集团公司11家,沈阳、太原、西安等省会和地市集团公司35家。
一批文艺新秀脱颖而出——
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为优秀青年京剧演员李洁量身打造了5台大戏,让17岁的青年昆曲演员单雯当上了主角。天津市杂技艺术有限公司积极培养杂技后备人才,其中2007级新学员已开设单项节目15个,新秀不断涌现。
一批优秀作品登上舞台——
《1699·桃花扇》、《梦回长安》、《时空之旅》……这些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喜爱,这些优秀剧目都来自于转制院团。
一份份成绩单出色而显眼——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公司成立后次年,演出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18%,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19%,员工收入同比增长近三倍;辽宁省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后,4个月的演出收入就比改革前全年总收入还要多110%。
春色满园争奇艳。我们欣喜地看到,国有文艺院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最特殊、最复杂也最艰巨的领域,已呈现全新气象,改革全面推开的态势已经形成。
思想的嬗变是改革的最大成果
很多人至今还记得江苏昆剧院“事转企”引发的巨大震动。“昆曲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和从事昆曲的艺术家应得到国家重点保护,怎么能到市场上找饭吃?”不少人提出质疑。
和江苏昆剧院一样,几乎所有的转制院团都经历过这种迷惘和困惑,并在不断探索和耕耘中找到了正确答案。
——进入市场后,优秀文化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吗?
江苏昆剧院转企改制后,新版昆剧《1699·桃花扇》一炮打响,在全国巡回演出,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一场戏将昆曲变成了一座“流动的博物馆”。
目前,全国已完成转企改制的戏曲院团达192家,其中44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均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事实证明,将文化单位“养”起来,不如让其面向市场,以开发促保护,以生产促传承。
——进入市场后,人民群众的演艺需求如何得到满足?
“面向市场才知道群众缺什么,才知道该给他们什么。”转制后扎根农村的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对这句话作了很好的注解。他们针对农村市场,将一场场大戏送到农民家门口。团里收入节节攀升,乡亲们说:“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戏我们爱看,花多少钱都值得!”
市场最能反映需求,文化对接市场,人们的选择多了,其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演艺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
——进入市场后,会不会降低艺术水准?还能不能出艺术精品?
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转制后,走出了“排练为评奖”的怪圈,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节目的编排创新上,更多地揣摩“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节目”。转制前,北京儿艺两年出一部新戏,转制后,从《迷宫》、《魔山》到《福娃》,六年创排了十多部原创大戏,既有票房又获大奖。
从宋戏文、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梅、尚、程、荀,经典传世之作,绝大多数都诞生在演出市场中。历史和现实表明,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不接受市场检验,就很难获得群众的认可,就很难真正提升艺术水准。
改革两大瓶颈如何突破
不少院团在转制前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资不抵债”,为此,很多人担心:政府今后是不是要对国有文艺院团“断粮”、“断奶”了?巨额改革成本谁来支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两个核心难题依然是改革中最重要和最受关注的问题。
确保院团转企改制后原有事业经费继续拨付,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予以资金支持。在安徽,从2009年开始,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省属国有文艺院团设施更新、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问题;省直院团演出场次补贴经费由200万元增长到700万元。
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方式为转企改制院团搭建融资平台,完善演艺产业投融资体系。云南省新成立的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达11.2亿元,为云南省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
“未来会怎样发展?舞蹈演员的艺术生命比较短,如果跳不动了会不会被淘汰,以后的生活有没有保障?”对未来发展的担心,萦绕在很多转制院团员工心头。
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同时积极做好社会保障政策衔接。安徽芜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为166名演职员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为转制员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解决退休后的待遇差别,最大程度地减少“事转企”带来的心理震荡。
“现在不光是想走的人不走了,以前已经走了的人比如成方圆、阚丽君等,也主动要求归队。”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保障合法利益,给人发展机会,共同分享改革成果。“人往哪里去”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刘书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