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5日 星期四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

    制度环境和文化生态导致人力资源失衡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5日 02版)

        本报讯(记者 赵达)当前我国出现了人力资源短缺的困境,从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到各种创新型人才一时都变得“四顾无人”,前者以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民工荒”为标志,后者以“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为代表。对此,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认为,制度环境和文化生态是导致中国人力资源失衡的重要原因。

        刘士林指出,中国人力资源出现短缺和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使生产性的劳动力资源在总量上“入不敷出”。二是劳动力资源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无法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正是这个因素,使得中国城市目前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其中熟练技术工人的“难寻觅”和大中院校毕业生的“找工作难”最典型。三是受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残存的宗法观念和文化影响,“任人唯亲”等潜规则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导致优质人力资源被闲置、浪费。四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出现了重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孔雀东南飞”的高端人才迁徙规律,而今已升级为“中国孔雀往世界城市飞”。

        鉴于上述现实,刘士林表示,我们一方面要从大处着眼,从战略角度充分认识城市化挑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要从小处着手,努力建设良性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生态,以求得相关问题与矛盾的逐渐解决和不断改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