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3年过去了,地震灾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自立自强、迎难而上,对口支援省市和援建工作者苦干实干、无私奉献,共同创造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奇迹。为了让全社会深入学习宣传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四川省委联合组织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先进事迹报告团将分两个团,从4月28日至5月12日分赴9个省市作巡回报告。目前,报告团已在山东济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和江苏南京分别举行了4场报告会。
4月29日,在山东济南,山东省直机关干部代表、高校师生、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医务人员、志愿者以及济南市干部群众代表共13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报告团第一分团成员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兴春、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党委副书记贾正方、武警交通指挥部直属工程部副主任刘文政、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许谢良、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沈国芳、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处长王智勇,从不同角度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可歌可泣的事迹,感人肺腑,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听众,大家不时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09级学生蔡丹丹说,听完报告后自己深受感动,那些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先进模范不愧为党和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顽强奋战,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实施了规模浩大的恢复重建。我们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创新务实,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在陕西西安,陕西省直机关各部门干部、大专院校学生、省军区和省武警总队官兵、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代表上千人聆听了报告。
在报告会上,报告团第二分团成员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副县长、映秀镇党委书记廖军,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处长邱衍庆,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党委书记李阳,成都军区联勤部川藏兵站部副部长敖斌,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汽公司党委书记何显富,甘肃省康县阳坝镇党委书记范登奎等报告团成员,结合自身和所在地区、单位的经历和事迹,讲述了灾区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重大成果的历程;再现了全国各地、各部门和解放军官兵积极支援,帮助灾区恢复生机与活力的图景,让现场听众真切感受到了抗震重建斗争中的英雄气概和无限真情。
报告引起了现场听众的强烈共鸣。参加报告会的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公司职工王守印说,通过现场听报告,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不平凡之处,特别是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艰苦奋斗重建新家园的过程让人感动,还有那些为灾区恢复重建付出汗水甚至鲜血的对口支援工作者们很令人钦佩。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伟说,在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这些模范人物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顽强奋战,以热血和汗水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诠释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真谛。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是鼓励我们战胜困难、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月4日,在甘肃兰州,500余名甘肃省直机关干部职工、大专院校学生代表、武警官兵、群众代表现场聆听了报告团6名成员的感人事迹。
报告会上,报告团第二分团成员生动讲述了灾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坚强自救的艰辛历程,再现了援建大军扎根灾区、无私奉献的动人画面。
甘肃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建昌说,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集体和模范人物,报告团的同志们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以热血和汗水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自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的黄莺说,报告感人至深,抗震救灾和重建中的先进模范人物都是他们成长的标杆和学习的榜样。
在江苏南京,江苏省机关干部、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部队官兵和高校师生代表7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报告团第一分团成员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亲身经历和激情的现场讲述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员学生徐溶蔚在现场对记者说:“现场倾听讲述,如同置身于汶川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火热现场,除了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动,我还体会到了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团结,对于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同时也更加清楚自己担负的责任。”
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表示,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党、军队和人民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非凡的执政能力,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记者罗博、石志勇、王博、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