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5日 星期四

    科技大省的变身之术

    ——陕西变科技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纪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5日 06版)
    ▲陕汽商用车产业园新车下线 CFP
    ▲西安高新区风光 CFP

        陕西有100多所高等学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员,这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然而,号称科教、人才和资源大省,提到经济和收入,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省”、“穷省”,这种资源存量优势与经济实力弱势之间的巨大落差,被经济界称之为“陕西现象”。长期以来,“陕西现象”成为影响陕西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巨大“魔咒”。

        破解“陕西现象”之科技路径

        “陕西科技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科技进步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现象。”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奚正平说。 

        “陕西的重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大中型企业,主要是由国家布局和招商引资形成的,不是自身发展形成的。重点科研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与地方经济在体制上是隔离的,在产业链上是断裂的,难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分析说。 

        2007年5月,陕西省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陕西建设成为西部强省。“西部强省”的内涵是“经济强、科教强和文化强”。“科教强”就是要把陕西的科教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陕西省整合和发挥科技优势,率先建设创新型区域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既是破解陕西省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对称难题的客观需要,更是陕西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说。 

        “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规划》先后7次提出‘探索’一词,专章强调构建创新型区域,实际上就是赋予了我们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将陕西列入了国家重点领域改革试点范围,承担起建设‘中国科技特区’的历史使命。”奚正平说。 

        那么,在新的历史发展的拐点上,陕西如何摆脱发展“魔咒”,实现各种科技要素和生产要素的完美对接呢?统筹科技资源,究竟如何统筹,在国内尚无任何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 

        没有调研就没有决策权,没有决策权就没有发展的主动权。 

        2010年春天,一场举全省之力,规模空前的科技资源大调研、大动员、大总结的大幕,就此在三秦大地开启。 

        1月15日,《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工作方案》正式出台。

        调研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陕西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资源重要的战略聚集区。但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分散、分离、分隔,没有形成合力的状况仍然存在,科技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表示,要统筹这些资源,捅破中央科研单位与陕西地方政府之间“两张皮”现象;捅破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之间“两张皮”现象;捅破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市场机制之间“两张皮”现象,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在“合”字上做文章,改变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政府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分离状况,把“拥有资源”变成“利用资源”,力争在三五年内将“科技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从“科技大省”变成“科技强省”。 

        科技让“陕西现象”华丽转身

        2010年6月2日,在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刚刚当选陕西省代省长的赵正永面对媒体采访,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必须加快实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力争在三五年内使陕西的科技优势切实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变科技大省为科技强省。” 

        2010年6月4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西安高新区调研时指出,要发挥科技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赵乐际指出,应用类科研院所如何走市场化和产业化路子,是陕西正在努力破解的一道难题,要把科研院所与科研团队、科技园区有机统一,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要打破科技资源的地域、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释放陕西科技优势;要进一步统筹科技资源,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搭建创新创优创业平台,不断增强区域创新驱动能力。 

        改革伴着阵痛,耕耘伴着收获。经过全省上下众志成城的努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调研形成了22份报告,完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报告》、《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发展规划草案》、《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若干政策》、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和6个实施意见。

        “这些新政策、新措施的出台,在陕西企业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必将推动陕西企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科学之路。”奚正平说,“十二五”期间,陕西要在建设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战役中,攻克10个资源主导型产业方向的关键技术(链),开发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产品(群),建设10个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择优扶持100个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50个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重点抓好100户军民结合企业,重点支持实施100个军民结合重大产业化项目,实现军民结合产业突破发展;着力打造10家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值过百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集团),重点培植100家成长性好、带动作用强、产值上十亿元的创新型示范企业。到“十二五”末,攻克200项资源主导型产业关键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产品(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科技基础资源共享水平达到2009年的15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达到300亿元。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通讯员 徐叔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