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4日 星期三

    快线

    农耕时代的中国木版年画

    李韵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04日   14 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左)实地考察绵竹年画作坊
    展示传统木版年画制作技艺
    鉴定山东杨家埠年画老版

        在春天里感受秋天的收获

        “我今天有种美妙的感觉:我们在春天里感受到一种秋天收获的气息、收获的喜悦。”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首批全国性重点实施项目——《中国木版年画集成》4月1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发布时,冯骥才感慨万分地说。

        冯骥才的感慨是有充分理由的。始于2002年10月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程”,历时9年,对全国木版年画进行了普查、抢救和科学整理,此刻,终于划上圆满句号——22卷大型图文集和14卷口述史摆在了众人眼前。

        这是农耕时代中国木版年画首次全景式的集中呈现。《杨家埠卷》、《杨柳青卷》、《朱仙镇卷》、《武强卷》、《绵竹卷》、《梁平卷》、《凤翔卷》、《绛州卷》、《平阳卷》、《高密卷》、《滩头卷》、《桃花坞卷》、《平度·东昌府卷》、《佛山卷》、《漳州卷》、《上海小校场卷》、《内丘神码卷》、《云南甲马卷》、《滑县卷》、《俄罗斯藏品卷》、《日本藏品卷》与《拾零卷》,共煌煌22卷本,令人叹为观止。300万字,1万幅图片,1000多分钟的动态影像DVD光盘,大量珍贵的年画发现和全面的乡土文化发掘,构成了这部极为厚重的集成性的图文集。

        抢救工程真的是在“抢”

        之所以选择年画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除了年画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外,最关键的原因是——濒危。在抢救之初,所有产地全都陷入困境乃至绝境。秉承抢救工程濒危优先的原则,选定了年画作为首批项目。

        “那真的是在抢啊。”每个参与抢救工程的人都感触良多。作为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冯骥才难以忘记当年在河北省武强县参与的一次抢救行动。

        2002年10月,冯骥才偶然听说武强某村一老宅屋顶上藏着许多年画古版,但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匆匆赶到武强,当地负责年画普查的同志说,在一座老宅的屋顶上,整整铺了一层古版!眼见宝贝就在面前,冯骥才和他的同事却不敢碰一下。他们当时有两个顾虑:一是不知道这房主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有怎样的想法与要求;二是怕消息走漏出去,被文物贩子知道,暗中下手把这些宝物“挖”走。那天,冯骥才和当地的工作人员分手时,连大声都不敢出,只是用手指一指头顶上,暗示要他看管好屋顶上藏着的古版。

        经过几个月的暗地里努力,这户老宅的屋主终于同意捐献出古版。几乎与此同时,文物贩子也闻风而动。为了防止珍贵文物落到贩子们手中,武强县有关领导赶紧派人将老宅看守起来。在权威专家的主持下,工作人员冒着暴雨在屋顶展开调查。这时人们惊喜地发现,藏在这里的年画古版竟然有整整两层,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文物。如今,这批被“抢”回来的古版收藏于武强县年画博物馆。

        全景式呈现中国木版年画

        这是历史上首次对中国木版年画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地毯式的田野普查。

        普查的复杂与艰辛从最初地点选择就显现出来。年画遍布全国各地,历史上大小产地无以数计;由于地域多样,自然环境不同,风俗相异,其风格与形式多彩多姿。专家学者们将遍布全国的上百个年画产地都翻了一遍,最终确定了20个大产地、20个小产地。

        在理念上,本次普查抛弃以往将年画作为单纯的乡土美术来考察的思路,而是将之视作非物质活态遗产。故而,普查内容列为十个方面,包括产地历史、村落人文、代表画作、遗存分类、张贴习俗、工艺流程、工具材料、传承谱系、营销范围和相关传说与故事。这是一次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美术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调查。

        在调查手段上,除去传统的文字和摄影,还加入录音和录像,以适应活态和立体的记录。年画制作过程、年俗生活和张贴方式等重要场景,均予以动态记录,刻录于光盘,附在每卷卷尾。口述史与视觉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调查手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切实有效的普查方式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文化遗产彻底的调查与清理。应该说,此次年画普查的方法设计也是极具学术意义的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普查并未局限于内地,首次将澳门纸马和台湾米街年画纳入,收录于《拾零卷》中。同时,普查还放眼国外,走出国门,收入了中国木版年画的海外遗存。俄罗斯、日本最早以文化眼光看到年画的价值,保存了大量中国年画珍品。此次委托俄日两国资深学者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采集、编撰,两国的学者几乎跑遍本国的博物馆、私人收藏家,这才有了《日本藏品卷》和《俄罗斯藏品卷》。这是俄日珍藏中国木版年画及其研究成果首次大规模在国人面前亮相,其中绝大部分藏品在国内已无法见到,价值极高。

        这样,全国20个年画重要产地的年画遗存和传承得以全景式地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一部形制完整、气象磅礴的中国木版年画文化档案。无怪乎冯骥才称之为“农耕时代中国年画终结式总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