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03日 星期二

    知行论坛

    认真总结“十一五”的宝贵经验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03日   06 版)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定的五年规划。冯印澄/图 新华社发

        当我们开始“十二五”的崭新历程时,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提高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水平,更好地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工作,至少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

        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定的五年规划。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随后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十七大精神,全党用一年半时间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切实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十一五”时期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工作,都贯穿了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主题和战略思想,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发展水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瓶颈问题

        “十一五”规划全面分析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用“经济发展方式”一词取代“经济增长方式”,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时期,按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支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大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缓解资源、能源、环境、气候的压力。在五年中,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明显加快,预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重要基础。实践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牛鼻子”,是新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的关键课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一五”时期,党中央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并把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党和国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领域入手,把更多的资源投向民生领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发展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管理,着力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下大力气解决居民住房及其价格过快上涨问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保持了社会稳定的局面。“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事业,都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精神。“十一五”时期的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实践证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未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强忧患和风险意识,把应急救灾作为发展中的常态化任务

        “十一五”规划要求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应急体系建设。事实证明,这种预见和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十一五”时期,我们遇到了汶川地震这样的特大地震,以及南方雨雪冰冻、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各种水灾旱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还遇到了很多由于人为原因而造成的各种事故灾害。对此,党和政府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抢救人的生命,减少人民群众所受的损失。这种应对灾害的表现和能力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实践证明,各种灾害和风险,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无论是制定还是实施五年规划,都应该增强风险和忧患意识,把应急救灾作为发展中的常态化任务来对待,加强防范,妥善应对,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水平

        “十一五”规划要求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五年中,党和国家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一系列外部摩擦和挑战,特别是受到了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外部的严重冲击,党和国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推出一系列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扩大内需,保持国内经济快速平稳增长,最大限度减小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造成的损害。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积极参与和推动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同世界不同类型的国家加强合作,也努力维护我国的发展利益。中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对世界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日益加强。要始终保持中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善于进行双向思维,更加注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真正做到内外兼顾,互利共赢。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一五”规划要求,要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政、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年来,党和国家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态势,适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措施,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企业改革,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特别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化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协调推进城乡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党和政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效,进一步解决了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十二五”时期,我们一定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执笔:左宪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