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地”,在广西合浦人的话语里,是指贫瘠、产量不高的土地。
合浦县乌家镇、西场镇一带,就有着一片片被村民抱怨的“瘦地”。这里近海,沙地多、坡地多,台风气候多,村民传统上以种植木薯、甘蔗为主。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合浦县农业局局长的肖子盈来到海南,碰上农业部专家正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木薯新品种进行验收。他了解到,“华南5号”产量高,而且抗逆性强,特别适合在合浦那些“瘦地”种植,就带回一些木薯种子做试验,发现“效果非常好”。
就在当时,合浦的木薯种植户面临着全新的机遇——2007年,广西中粮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一期项目落户合浦工业园,这是为落实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扩大推广使用工作,配合国家能源战略部署的重要项目。一期项目于2007年年底正式投产,年需鲜木薯150万吨,将带动周边地区农户种植木薯近100万亩。这极大激发了当地村民种植木薯的热情。
2006年年底,第一批“华南5号”随即从海南运抵合浦。2007年春节过后,“华南5号”在全县种了400多亩。为了迅速推广“华南5号”优质优产的木薯新品种,热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专家多次从海南到合浦,亲临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
顾能栋,合浦首批种植“华南5号”的农户之一。他承包的土地在乌家镇西大村附近,由于地太“瘦”,被丢荒了四五年之久。
“刚开始种那阵子,当地村民都不看好,他们甚至对我说:‘这样的土地也能种出东西来,那就奇怪了。’”顾能栋说。
事实证明,“瘦地”也能丰收。当年,在热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华南5号”每亩产量达到了2.2吨,而同等条件下其他品种的木薯亩产只有1.7吨。由于“华南5号”表现优异,当年11月广西木薯产销对接现场会选择了在合浦召开。
2008年,在中粮集团的支持下,800吨木薯种从海南运抵合浦。“华南5号”开始在合浦大规模种植,并悄悄地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陈宗镇,当地木薯种植大户。2007年,从未接触过木薯种植的陈宗镇也在乌家、西场一带承包下400多亩土地,现在他的“地盘”扩张到了近千亩。到了木薯种植、收获或除草时,陈宗镇都要请帮工,多的时候一天要请140多人。附近村民在忙完了自己两三亩地的活之后,通常会到陈宗镇的地里“打工”,一天下来能有六七十块钱的收入。
“去年木薯卖价好,最高峰时每吨能卖到750块钱,春节过后到现在也在700元以上。”陈宗镇对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华南5号”的亩产比其他品种多0.5吨来算,“华南5号”每亩产值要比其他品种多出350元,最少也有300块钱。
自从开始种植“华南5号”以来,陈宗镇就经常得到专家和当地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他说,虽然叫不出专家的名字,但知道他们从海南的中国热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来,这些优质优产的木薯品种也是他们研发和推广的,他说:“木薯,木薯,让我们致富。我们农民要感谢这些专家,是他们带来了‘华南5号’让我们富了!”
经常到陈宗镇地里打工的村民王绍英,亲自见识了“华南5号”的高产之后,将自家三四亩木薯地全部从原来的“华南205号”换上了“华南5号”。
高产、高效,带动着村民像王绍英一样纷纷改种“华南5号”。今年,合浦县种植“华南5号”共7万亩,占了全县木薯地面积将近一半。
“还有很多人来我们这里买木薯种,今年卖到了每吨800元的高价。”陈宗镇说,就连灵山、钦州等附近地区的种植户也过来购买。
合浦县农业局统计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合浦共推广“华南5号”20万亩,实现农民增收6000万元。
(本报通讯员 张 阳 周承雪 本报记者 刘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