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蔬菜价格普遍下跌。在山东、江浙、上海一带,卷心菜、大白菜的价格甚至跌破农民种菜的成本,由此引发菜贩大量毁弃蔬菜等事件。
这次大范围的“菜贱伤农”事件,发生在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山东、江浙、上海等地,这些地区的菜农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不堪一击,其他地区菜农的生存状况则可想而知。
但奇怪的是,一方面,菜农手头的卷心菜低到每斤0.1元出售,甚至烂在田间地头无人收购;另一方面,城市居民面对每斤1.5元的卷心菜直呼太贵,而处在收购与销售终端之间的一些菜贩,也因为不堪卷心菜积压之苦,将几百万斤库存卷心菜碾碎并扔到水沟。
菜贱伤农,原因何在?从农民自身看,原因不可忽略,比如看天吃饭,只问种植不看销路,等着市场上门;又如,盲目跟风种植,市面上什么卖得贵就跟着种什么等。归根结底,在农业发展之路上,农民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不能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因而,在市场上仍处于被动地位的农民,自然难以应付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
对于这种“脆弱”,菜农和菜贩固然需要反省,但最需要警醒的是相关部门。菜农的经营模式为何依旧如此分散?从菜地到菜市场,物流成本为何如此之高?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收储政策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在蔬菜“生产、流通、销售”这一流程上是否履行了疏通经脉之责?应该说,针对此次“菜贱伤农”事件,有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望发挥积极作用。但问题是,这些平时就可以采取的措施,为什么要等到恶性事件发生时才紧急出手?
如何应对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窘境?显然,个体农民的力量太单薄。从长远来看,农业生产现代化就是答案。也就是说,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以家庭农场或者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组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比如,在苏州,遍布农村的各类农业与农民合作社,把单个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了议价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创新管理,积极建立起科学实用的预警发布机制,推动“市场引导生产”,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种植蔬菜。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以“社场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方式,解决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卖菜难问题。另外,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冷链建设,把蔬菜的保鲜期由两三天延长到一周左右,也可适当缓解集中上市带来的卖菜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