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多的文化生活中,农民最渴望的是什么?我们在山东农村作过调查,80%左右的农民最渴望的文化大餐仍然是“看大戏”。也就是说,戏曲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承担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农民创作他们喜爱的戏曲作品是“产品提供”的重中之重。
创作真正能让农民兄弟看到的“好戏”,主要应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表现农民,即“作品本身”的问题;二是服务农民,即“下得去”的问题;三是农民满意,即艺术精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农民。这三个问题摆到一起就出现了深刻的矛盾。解决“作品本身”的问题,只要表现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聚焦社会热点、关注百姓情怀等就可以了。“下得去”的问题,主要是“轻装简从、适应农村简陋场地”。这些年戏曲在农村的演出场次很多,包括一些“大制作”的戏剧也可以通过“简版”下到了基层。但是,这样下乡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一次,一台新创作的精品大戏到乡镇演出,有个干部看完戏说,在城市大剧场里,观众享受的是“精品”,到了基层农村,老百姓吃的就是“方便面”了;很多地方也看不明白了。这个话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从创作规律上讲,“简版”已经是艺术上不完整、表现上不充分、审美上有缺憾的版本了。而且这些“简版”往往是越往基层越简,有的干脆成了“清唱版”。长年用这样的作品和模式“奉献”基层,能算的上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吗?能体现全社会、尤其是文艺工作者对农民的人文关怀吗?因此,怎样创作“农民满意、艺术精湛、喜闻乐见”,而且又能“下得去”的好戏,成为“送戏下乡”的关键。
那么,是否有可能在我们的工作中把这些矛盾辩证统一呢?我想是有途径可以尝试的,那就是回归戏曲艺术本体。具体说来,在作品构思上,矛盾相对集中而深刻,人物相对独特而丰满,立意相对鲜明而突出。在表现呈现上,把演员特长和戏曲手段尽量结合充分展现,使整个舞台充满技术含量和艺术生机。依据这样的原则,山东省柳子剧团和山东省吕剧院共同创作了一台戏《选民老冤蛋》,下乡演出大受欢迎 。
该剧主人公老冤蛋是一个又冤又软的农民,他参加选举经历了一连串的新鲜事。这些事,亦庄亦谐亦喜亦悲地映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的民主进程,表现了主人公面对社会变化所经历的复杂心理过程,塑造了一个随着民主发展而成长,随着社会进步而自我完善的全新的农民形象。
该剧的美学原则——简练。实现简练的具体手法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情显理,以虚代实,以精出美,以变求新。以小见大,即从老冤蛋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折射中国民主进程和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少胜多,即三个演员演出一台大戏。以变求新,三个演员饰扮七个角色,每人都要表演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三个剧种,最大程度地展示“角儿”的艺术魅力。
这些愿望和尝试,在《选民老冤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该剧下乡演出时,引来农民阵阵欢笑声。演员一场戏中唱三个剧种,演员与观众都大呼过瘾,真可谓轻车简从,还艺术于农民大众;追求独特,荡一缕舞台清风。《选民老冤蛋》的成功,给了我们广大戏剧工作者极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