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7日 星期三

    “灯光诗人”周正平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7日   14 版)

        周正平的大名经常出现在戏剧节目单中,虽然不是台上主演,但身为灯光设计师的他用灯光营造了一个个如诗如画的舞台氛围,因而戏剧圈内都把他称作“灯光诗人”。

        阳春三月,周正平灯光艺术作品研讨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与会者回顾周正平30年的从艺作品,赫然发现,这位勤奋高产的灯光艺术家,作品涉及京剧、昆剧、越剧、川剧、秦腔、豫剧、评剧、粤剧、花鼓戏、曲剧等40多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等,共计250多部,其中相当一部分获得国家级大奖,如京剧《华子良》、昆曲《班昭》、越剧《陆游与唐琬》、音乐剧《寒号鸟》、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和《青春跑道》、眉户戏《迟开的玫瑰》等,他的灯光艺术无疑为这些优秀剧目增了光、添了彩。尤其是《陆游与唐琬》中庭院一景,人与景共融于灰黄淡雅的色调中,景前一株深色倒悬的树枝,于灰蒙中提起精神,使画面内涵丰实而富有生气,仿佛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有利地烘托了人物和剧情,堪称“神来之光”。

        周正平是从演员转行当灯光师的,1978年,他进入浙江江山婺剧团。一年夏天,团里要兵分两路巡回演出,他毛遂自荐争取到灯光的工作,至此喜欢上了七彩光影。1980年,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回到婺剧团,成功地为婺剧《白蛇前传》设计了炫美的灯光。1986年,他跨进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小百花越剧团拔尖整齐的创作阵容、完善先进的灯光设备,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创作条件和环境,让他放心大胆地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和创新。诗意的幻想,生活的激情,牵动他手中无限变幻的光束,赤橙黄绿青蓝紫,弹奏出华丽、飘逸、清朗、委婉、缠绵的《西厢记》、《蝶恋花》、《梨花情》、《白兔记》、《寒情》、《荆钗记》——“是小百花这片沃土抚育了我的艺术生命”,周正平说。

        时下,舞台大制作盛行,舞美与灯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周正平却始终坚持从剧情需要出发,把技术性很强的灯光设计与艺术性极高的舞台创造相结合,把灯光技术转化为戏剧艺术的创作手段,巧妙运用灯光手段进行舞台人物、情感和情境的创造,追求“光景合一”,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根据作者本身对作品、人物的理解,利用灯光的物理特性、照度的明暗、色调的冷暖等因素,渲染烘托人物的情感意绪,使其强化、外化,使规定性情景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叫“以光代景”,“以光传情”。特别是他熟悉并尊重戏曲艺术写意的表达方式,灯光设计讲究简约和诗意,巧用而又十分节制,对于彰显戏曲独特的魅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合作过的导演无不称赞其“锦上添花”。

        周正平把他的艺术追求称作是“追光”,他说:“这一路行来,我始终追着光的方向,追的是生活之光,是艺术之光,也是生命之光。我选择了光的道路,成为光色世界里的一个小分子,在缤纷的舞台上执一束光的风帆,为希望之光抛洒一大把日子,因为有光相伴,所以觉得自己很幸福。”    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