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7日 星期三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义乌样本”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7日   05 版)

        4月25日下午2时,义乌海关查验平台所在的雪峰路至国际商贸城所在的商城大道上,排满了集装箱货车——一年365天,除了春节后的两周,其他时间几乎天天如此——在被运出义乌之前,这些商品必须经过义乌海关监管场所的加封和抽检。有没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是海关查验的一个重点。

        任何一种商品都值得观注

        3月10日上午,义乌海关关员李青春与同事一起查到了一批涉嫌侵权的手机,涉嫌被侵权的品牌包括诺基亚、苹果、三星、索爱等,约有700余部。“侵权手机我们查到过很多次,像这次查获的几个品牌都是国际知名品牌。”查验平台的监控查验科副科长陈剑说。

        小商品城的贸易特征、市场容量、发展方向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义乌海关的作业量、监管模式和服务导向。对于义乌海关的查验关员来说,严查侵权是他们日常查验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每天义乌海关的15名查验关员都要在全长108米、设置28个查验卡位的查验平台上,对需要查验的货物进行掏箱检查。

        目前,在义乌海关申报转关出口的小商品每天达1800个集装箱左右。从义乌海关查获的侵权货物品种来看,从服装鞋帽、日化产品、食品药品到家用电器、机电产品、汽车配件,从日常用品到奢侈品,从国际大牌到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在海关查验关员眼中,任何一种商品都值得关注,因为都存在被侵权的风险。

        知识产权保护的“前中后”三步走

        数据显示,义乌市场经营面积400余万平米,汇集了6.2万多家商户;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2614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常驻义乌的采购外商有上万人;2009年由义乌直接报关出口的集装箱达46万个标准集装箱,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

        如此大量的业务,既要管得住,又要通得快。这对年轻的义乌海关来说,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充满挑战。

        “我们在监管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前中后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义乌海关知识产权科骆旭红科长介绍说。

        骆科长口中的“前中后”,指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三个阶段:

        ——前期,海关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和动态积分管理,加大对报关行、货代行业的规范和约束,努力让企业“不愿为”,也“不敢为”。

        ——中期,加大风险分析力度,总结梳理侵权高发因素,让查验“有的放矢”。

        ——后期,召开行业培训班和宣讲会,引导企业备案保护自己的品牌,维护好自身权益。

        义乌海关为查验关员配备手持终端,查验到的货物信息通过这一终端与后台信息库直接联网,瞬时就能将所查验货物的品牌标识与相关正品进行比对。

        将监管视角“前伸后移”

        如何更好维护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全球声誉,义乌海关人一直在探索,流程再造,有形无形监管并行,借助综合管理机制、信息化平台建设、部门联合行动乃至各种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保证来完善管理,是义乌海关人正在尝试的方向。

        义乌海关提出了监管“前伸后移”,这套“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概念完全是针对义乌小商品贸易特点而提出的。同时,这也是刚刚通过国务院获批的《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建立新型贸易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仅靠有形监管肯定是‘堵’不住的。”义乌海关关长张军说,“必须运用‘无形监管’手段,将监管视角‘前伸后移’,推动信息数据共享,实现小商品出口情况源头可溯、风险可查、责任可究。”

        本报记者 张 翼 本报通讯员 俞 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