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7日 星期三

    文明自觉打造幸福家园

    ——安徽淮北市文明创建推进科学发展纪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7日   07 版)
    淮北市洪庄村农民新村广场 本报记者 李陈续摄

        一座开采了50多年的煤城应该什么样?绝大多数人的脑海里自然会浮现矸石山、沉陷区的脏乱差。

        一个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三次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又该是什么样?您肯定会想到洁净、美丽、祥和。

        安徽淮北市,就是这样一个在“煤城”基础上起步,在持之以恒文明创建中“脱胎换骨”的宜居宜业、文明祥和的幸福家园(另参见本报4月22日1版《煤城的生态突围》)。

        “生活在这样的仙境里,当然天天唱着过”

        杨柳依依,绿草茵茵,碧水涟漪,春风拂面的南湖湿地公园的凉亭里,列山村的“票友”唱起了泗州戏。“生活在这样的仙境里,当然天天唱着过。”坐在亭外树下合着节拍的朱大叔这样告诉记者。

        “唱着过”的朱大叔们,当年可是“哭着过”——这里是采煤沉陷区,治理之前不仅荒草丛生,连群众的住房也布满裂缝。是精神文明创建中实施的沉陷区治理工程,把这里变成了幸福家园。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政治得分、经济得利、百姓得实惠的系统工程。”淮北市委书记毕美家介绍,作为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淮北面临着产业亟待转型、民生亟待改善的难题。在寻求突破之道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以精神文明创建为“龙头”,自觉谋求用文明发展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文明自觉,让长期困扰群众生活的沉陷区治理、土地复垦成为一项项一路绿灯的“重点工程”。涉及14个老矿区的沉陷区水面陆续得到整治,南湖、华家湖、北湖……一个个公园相继诞生。在深受煤矿采空影响的25万亩土地上,20多万居民搬迁安置。

        文明自觉,让以人为本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定位。人口不足220万的淮北市,建成的大型公园就有9个,20多个广场、游园以及200多个晨练点遍布整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22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高达41.35%和43.03%。

        “没想到这么便宜的房价会有这样好的环境”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走进淮北市经济适用房小区——滨河花园,入住的居民和前来参观新居的亲朋好友一起惊呼:每平方米1600多元的经济适用房,不仅景观优美,而且交通便利,配套齐全。

        这缘于淮北市“创建为民,为民创建”的自觉行动。市委市政府坚持创建工作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淮北市依靠“市矿共建”,通过全面摸底、统一规划、分批实施,对朱庄、杨庄等几十个厂矿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17915户棚户区居民,在欢声笑语中搬进了自己的新家。

        地处采煤沉陷区的洪庄村,在治理中发展现代农业,村级经济和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建起了联排成栋、物业管理的社区,居民购房费用是每平方米560元。

        创建为民,让淮北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城乡学校相继建设了“少年宫”;为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村委会全部推倒“围墙”,广辟活动场地;为了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清洁乡村机制全面覆盖。

        “你们为孩子做好事,我们应该为你们提供方便”

        在淮北师范大学,有一个志愿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的大学生公益社团——“薪火义务支教社”。每个星期三下午,大学生们就会赶到农村薄弱学校,给孩子们上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

        这些让农村师生感动的大学生,同样也有自己的感动:支教社要去的农村学校大都交通不便。淮北市出租车行业“爱心车队”的师傅们,每周三中午主动安排车辆在校门口等候支教学生。师傅们说:“你们为孩子做好事,我们应该为你们提供方便。”

        共建共享,共享共建——自觉为民的精神文明创建,赢得了越来越多群众的积极参与。吕剑,淮北市文明办主任,身兼城管局长和市容局长,“城管和商贩是一对天然矛盾,我们淮北的城管却连续多年实现‘零投诉’”。

        做到这一点,最大的“秘诀”就是城管队伍的亲情化管理。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从方便群众生活出发,在全市53个社区合理规划设置了110个早餐摊群点和50个水果摊群点,定时、定点规范服务。同时,市容管理部门成立了快速应急机动大队,24小时受理市民咨询、投诉。城管热线已接听2万余件次,办结率达96%以上,群众满意率始终在95%以上。

        全国义务献血女状元周凤珍、坚持义务捡拾垃圾从不间断的朱兴剑、“爱心集结号”的无名志愿者……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潮中,淮北人用爱心温暖城市,用文明提升幸福——在“中国好人榜”评选中,全国共评选出2695人,安徽入选325人,其中淮北一座城市就入选了50人。

        “煤城特质决定了淮北精神文明创建的艰巨性。”正在淮北检查创建工作的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贺懋燮评价,用文明发展助推科学发展、引领全面进步,淮北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真正成为了提升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