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务,忙不胜忙;看书、上网,不断变换。今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该怎样读书?
在第1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报面向公众进行了一次读书调查,广大读者参与热情高涨,纷纷通过邮件、书信、电话和采访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阅读与生活已密不可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加入到阅读当中,阅读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
学生、成年人和退休人员都在阅读
从本报读者来信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阅读群体已经不限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已经覆盖了各种职业和各个年龄段的人,他们的阅读书目与各自的生活十分贴近,丰富的品种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大中学生成为最中坚的阅读群体,所读书籍包括中外经典与求学两个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郭栋每天至少要花上两个小时读书。他说,“因为我刚上大学一年级,学业不是很重,通常在上完专业课之外选择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近现代政府管理方面的书和中外文学经典来陶冶情操。目前正在读的是《中国古代治平之道》和贾平凹的《古炉》。”同为90后的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李办,因为没有考研打算,目前有大量时间读课外书。他说,“我正在读的是自己非常喜欢的《霸王别姬》,而准备考研的同学都在埋头苦读《线性代数》和《考研英语实用手册》。”
对多数成年人来说,实用书,即与专业相关的书和生活类科普书成了首要选择。成都双流中学物理教师黎国胜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之外,都要抽出一两个小时读书。他说,“目前我正在读的书是《走进名师课堂》、《重寻教师尊严》、《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这些书,一是为更好地促进教学,二是想适当放松心情。”
山东三金玻璃机械有限公司职工韩雪说,“我的工作是公司的厂报编辑和机要秘书,所以需要阅读一些专业性书籍,如购买和阅读报纸编辑、新闻写作、摄影知识等书籍。作为家长,我也要阅读大量的关于育儿、健康养生方面的书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迟艳杰说,“因为我是老师,又是妈妈,每天除了为备课读教育类专业书之外,还要陪女儿一起读书。现在我和女儿正在读的是《南丁格尔传》等,这些人物传记和游记,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退休人员是读书的一大群体。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图书。刘斌原是中宣部局级干部,他说,“以前上班时,留给自己读书的时间不多,退休了喜欢读历史、中共党史、文化史以及美术、书法方面的书。”北京退休教师曲先恩说,“我读了40多年的书,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读书更快乐和更幸福的事。我读史书,了解了中国的昨天;读传记,跟着大师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我从字里行间感受着无数生命的喜怒哀乐,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生命内容,其乐无穷。”
生活与阅读的矛盾凸显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有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带来的影响,也有图书价格、图书质量和阅读环境问题。
工作繁忙导致没有时间读书。山东公允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虹说,“因为每天要按时上下班,因工作性质还要有一些应酬,下班之后要做家务,周末要去看父母,还要抽时间陪孩子学习、玩耍,所以留给自己读书的时间实在很有限。”涪陵第七中学校教师朱斌说,“我们做老师的,整个白天给学生上课、备课、改作业,下班以后做做家务,陪陪孩子,所以读书时间很难保证。”
图书价格高导致少买少读。广西南宁市沙井中学教师黎进德说,“影响我阅读的最主要原因是图书价格高。我每月工资不足两千块钱,要养家糊口,孩子上幼儿园,日常必要开销很大。现在图书定价高,几本就要一百多元。所以除了买必备和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每月花在购书方面的开支不多。”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05号新闻系十队饶剑说,“现在的书籍价格水涨船高,我很少购买。我也轻易不买畅销书。”
图书内容和质量也在妨碍购买和阅读。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学府历史教师李滨说,“当前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有些书外表华丽,内容却毫无意义,甚至有些低俗。另外,现在教辅图书粗制滥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说,我的学生做练习题时,几个同学得出的答案都是A,而练习册上的答案却是B。这种错误实在是误人子弟。”山东省日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陈瑞祥说,“现在图书市场很多是没有阅读价值的‘编’或‘编著’书,这样的书都是‘攒’出来的,我只是在书店翻翻。”
读书环境也影响人们阅读。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地方志办公室李富祥说,“很多休闲场所到处都是麻将声,难以阅读。”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政协的丁全民说,“阅读的人文环境还不尽如人意。比如,读到深有感悟、情不自禁时,我没有倾诉的对象;遇到疑问难题,没人可请教答疑释惑。”
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
此次调查发现,为应对生活节奏快,解决读书面临的诸多困难,人们创造了很多不同的读书方式和方法。
许多读者对工作与读书重新协调,利用多种场合读书。武汉全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杜利说,“平时我尽量减少或者压缩应酬时间和次数,除周末外,我基本保证每周三天准时下班回家看书。因为平时出差机会多,我学会充分利用等飞机、等火车和旅行途中的时间读书。像我正在看的《货币战争》,几十万字的书,即使出差,大概二十天左右也可以看完了。”
有些读者具体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时间和方式。安徽省国资委段海说:“我早晨坐公交车到单位约30分钟,从起点站上车,可坐着读到下车。中午休息除了吃饭、午睡和上网等,再留出1小时的读书时间。下班避开交通高峰,晚走读半个小时。晚饭后读2个小时,这样一天就能读上4小时了。”沈阳市高级编辑李元说:“我在乘公交车时经常选带袖珍书、口袋书,随时阅读。像季羡林著的《天竺心影》等五六万字的小册子,乘上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管保你能阅读完。”
不少人分别采用粗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安徽外国语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孟祥坤说,“有些书浏览一下,粗略阅读即可,比如类似琼瑶小说等娱乐性、故事性文学作品。有些书则要用心去读,细细品味,比如我正在读的《毛泽东文集》等理论性、学术性的书籍。”山东省安丘市青云学府历史教师李滨建议,“读书有想法时要及时整理,过后很难想得起。我读书前先备一笔一本,灵感、体会随时记录。”
有些读者借助报纸和书店的书榜选读。安徽省国资委的段海说,“我平时工作繁忙、无暇博览群书。我每月必看的几份报纸专刊是:《光明日报》书评版和每月‘光明书榜’、《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从中获得信息再进行选择。”
电子阅读融入人们的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读者开始网上阅读,不少青年人使用上了电子阅读器。
多数读者都谈到了网上阅读已成为每天必做之事。安徽外国语学院孟祥坤说,“国际互联网可以使我们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我自己就非常喜欢在网上阅读新闻,人民日报网络版、光明日报网络版以及新浪新闻频道是我每天都要浏览的。另外,因为研究工作的需要,我经常上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来查找想要的文章,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下载阅读,很方便也很全面。”
电子阅读器也越来越受读者青睐。家住北京市新风街的媒体人郭先生说,“电子阅读器有几大好处:一是它能存储几百上千本图书,相当于小型个人图书馆;二是目前电子阅读器的价格能为世人接受,一般在三四百到一千六七百元不等,下载一本图书或杂志仅需要三五块钱;三是重量轻,便于携带,再配上插图和音乐,很适合今天节奏快、紧张的生活。”一位在文化出版部门工作的负责人说,“有了阅读器无论是出差,还是等车,甚至开会都可以阅读。”也有读者指出,“目前用电子阅读器仍然存在局限。从网络上下载的电子图书种类还不像纸质图书那样齐全,同时也晚于纸质图书的出版时间。”
利用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工具“听”书的白领群体也在增多。在北京东方广场工作的尹明说:“这两年我利用上下班路上时间,‘听’了很多书,感觉就像小时候拿收音机听评书一样。”
总之,这次调查,虽然不是严格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调查,但读者们的来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感性的阅读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广大读者对阅读的热情和喜爱,看到了阅读的新知和智慧。我们相信,通过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对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会有所帮助。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共建书香社会。 本报记者 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