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7日 星期三

    永远在路上——“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7日   04 版)

        新华社海口4月26日电(记者 傅勇涛)“甘远志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一直激励我努力工作,他高尚的职业品德将影响我的一生。”海南日报社年轻记者魏如松谈起甘远志时,话语间充满了浓浓的敬仰之情。

        甘远志出生于1965年,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共党员。在海南日报社工作1095天,发表稿件1051篇。2004年9月4日,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途中,他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9岁。在他年轻的生命背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勤奋、拼搏、奉献的足迹。

        甘远志初到海南日报工作时反复向领导表示,在省报工作,重要的是要了解省情、了解基层,他执意要求去海南西部较为偏僻的东方市当驻站记者。因为,在他看来,“记者就是要深入基层,不下去怎么出新闻?” 

        当时,东方记者站条件十分简陋,工作已近瘫痪,狭小的房间满屋灰尘,没有电脑,没有交通工具,老式空调“嗡嗡”作响。甘远志没有半点怨言,反而十分珍惜在基层工作的机会,跑政府,跑厂矿,跑农村,和群众打成一片,反映基层情况的稿件源源不断地发往报社。

        两年后,甘远志被调回报社经济编辑部工作。为了给读者提供鲜活的报道,他十分认真地和每个部门对接好工作,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几年下来,以前少有记者问津的部门,却被他跑成“热门”,别的记者不愿跑的部门,成了他报道中最活跃的领域。

        作为经济报道的主力,甘远志长年奔跑在采访一线,新闻现场处处可以看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采访、写稿,几乎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小腌瓜挺进大市场》《台商巨资改造海防林》《把假干部通通清退》《“金大田”香蕉跑赢市场》等鲜活的新闻作品至今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当记者,就要为老百姓说话。”这是甘远志的一条工作原则。海南私彩泛滥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大胆揭开了背后的“保护伞”;当农机服务收费、中小学收费和农村供电收费混乱等现象初显的时候,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敲响了警钟。

        甘远志为人正派,清正廉洁。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但是不该拿的钱,他坚决不收。“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新闻记者要是与采访对象扯不清楚,就丧失了独立和权威。”这就是他高尚的职业操守。

        甘远志太累了,别人劝他歇歇,他总认为“记者,应该永远在路上”。正是这样的忘我精神,赢得大家的肯定。不幸逝世后,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甘远志“爱岗敬业的好记者”荣誉称号。他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海南,也感动了中国。

        如今,甘远志的事迹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的新闻人。魏如松说,新入社的同志接受入社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学习甘远志的先进事迹,让甘远志乐于奉献的、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得到传承。每年记者节,报社的同志们都要在甘远志的塑像前献上鲜花,表达怀念之情。

        链 接

        ■电影《记者甘远志》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中国新闻记者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的影片。电影通过纪实手法和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艺术地再现了甘远志平凡而伟大的记者生涯,热情讴歌了一位党的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无限忠诚的敬业精神,真实塑造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影片融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具有较强感染力和震撼力。该片由海南省委宣传部牵头,徐耿导演,海南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2007年公映。

        (本报记者 赵达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