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3日 星期六

    辽艺话剧《郭明义》首演

    “大幕拉开,就能闻到泥土香”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3日 04版)

        本报沈阳4月22日电(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幕启幕落间,掌声潮水般响起;曲终人散时,观众泪飞如雨。今晚7点,以“当代雷锋”郭明义为原型创编的大型话剧《郭明义》,在辽宁中华剧场首演。郭明义的生动事迹与演员的精彩表演,深深地感动了现场1000多名观众。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政高观看了演出,并亲切地接见了演员。

        话剧《郭明义》的导演、表演艺术家宋国锋告诉记者,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成立57年来,无论是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还是泛娱乐化倾向的冲击,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与时代同步,为人民放歌,被业内外称为“辽艺现象”。

        记者了解到,辽艺成立57年来,共排演话剧300余台,有200多台为现实主义题材。即便是在话剧舞台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让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站在“舞台中央”。观众们称“辽艺话剧大幕一拉开,就能闻到一股泥土香”。

        “近年来,我们排演的反映工人的话剧13台,农民的8台,学生的7台。共演出16000多场,观众1600多万人次。3台剧目获得国家舞台精品工程,6台获文华奖,7台获五个一工程奖。”副院长佟春光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该院排演的剧目:《父亲》紧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脉搏,反映工人阶级面对下岗失业压力,勇于挑战生活、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凌河影人》表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群皮影艺人如何在家仇国恨中作出艰难选择,最终摒弃家仇,共赴民族大义的心路历程;《矸子山上的男人和女人》讲述了一群生活、工作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人,在面临矿山关闭、失去工作、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由起初的迷茫、绝望,甚至沉沦,到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谋生路的故事,表现了煤矿工人勇于为国家分忧的高度责任感。

        戏剧来源于群众,必服务于人民。辽艺始终坚持艺术惠民的原则,除了众多的公益场次,还率先推出了10元钱的超低票价。《父亲》排演后,共演出了400余场,《凌河影人》演出440场。除了在剧场演出,辽艺还保持着上山下乡送戏上门的优秀传统。他们先后排练了两台综合文艺节目,穿梭于辽宁省14个城市、40多个乡镇农村,演出200余场。

        “逢戏必体验生活”,这是辽艺铁打不动的规律。这次排演话剧《郭明义》,编剧黄伟英、黑继文在鞍山齐大山铁矿体验生活一个月,编导和演员也多次前往鞍山体验生活,与郭明义同吃、同住、同劳动。扮演郭明义的演员李跃民跟着郭明义每天行走在矿区盘山公路上,体验一位公路管理员的艰辛。郭明义对李跃民说:“我对你最有信心,因为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