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2日 星期五

    张安世家族墓中漆箱被成功提取

    专家称会尽最大努力再现其最初模样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2日   09 版)

        本报西安4月21日电(记者 杨永林、张哲浩)弱不禁风的漆箱不能用力触碰,如何把它取出来,真是件挠头的事情。历经十余天的保护和加固,4月19日至20日,经过一天多的精心提取,尘封在地下2000多年的西汉大司马卫将军张安世家族墓中唯一没有被盗的M1墓耳室内的“漆箱”,终于被顺利请出了“深闺”。

        “终于将漆器完美地提取出来了!”文保人员宋俊荣长舒一口气。据悉,这是陕西省文保人员首次完美地将2000多年前的大型漆器完成提取,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重大的突破性意义。

        今年4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汉大司马卫将军张安世家族墓中唯一没有被盗的M1墓进行了发掘。M1墓由一个耳室和一个主墓室组成,专家推断M1墓为张安世儿媳妇的墓葬,因为没有被盗,考古人员发掘时十分慎重。(相关报道详见本报4月11日头版)

        4月9日,耳室打开时,展现出的状况让人兴奋:门口摆着一个大漆箱,里面摆放着两排共11件竹笥(竹子编制的容器)。漆箱的木胎早已腐朽,只剩下漆皮。漆箱长60厘米左右,宽三四十厘米,是陕西省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漆器。因提取十分困难,成为考古人员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自发现之日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每日都要多次喷洒药物对漆器进行加固。直到19日,漆器变得足够“黏合”和“坚强”,文保人员才着手展开提取工作。

        据宋俊荣介绍,提取漆箱分四步。第一步,从漆箱与地砖边缘分离处插进有韧性、60厘米长的钢尺。第二步,待钢尺都插入后,漆箱与地砖已部分分离。这时再拿一块相对小的薄铝板,从尺子底下插进去,然后将尺子抽出。这样做是对漆箱底部进行固定。第三步,用一块更大的,比漆箱面积还大的铝板从小铝板底下插进去。完成后,两块铝板就像托盘,而脆弱的漆箱好似一块蛋糕。第四步,为将提取出的漆箱与外界空气隔绝,得把它装进一个透明的有机玻璃盒子。漆箱像蛋糕一样被端出耳室后装进有机玻璃盒子。随后,盒子被吊出墓道。为避免光照,起吊、装车过程,盒子都会密封并被遮光布盖着。

        “不论是钢尺还是铝板,进入的力度都是一厘米一厘米进去。因为耳室内的地砖不平整,插钢尺时稍微有阻力就得调整。”宋俊荣说。

        20日上午10时40分,提取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考古人员在墓道里先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约5米长、1.5米高的“隔离舱”,将一个特制的有机玻璃盒子用吊绳放进墓道,然后将玻璃盒拿进“隔离舱”,随后将漆箱像蛋糕一样从耳室内稳稳地端出放进玻璃盒,并将之密封。随后,玻璃盒被罩上了遮光的“盖头”。11时20分,“漆箱”被成功吊运至地面。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军昌说,如此大型、保存如此完好的漆器在陕西省十分罕见。而此次经过许多专家探讨与研究,终于将之成功提取,这在陕西也是首次。

        那么,漆箱里到底摆放着什么?漆箱能否重现昔日风采?杨军昌说,虽然木胎早已腐朽,复原难度很大,但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再现其最初的模样,并寻找有关答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