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2日 星期五

    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故事(续三)

    一对闯“空白点”的专家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2日   04 版)

        “黎药,我奔你而来!”

        七年前,当我从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药物生物学研究所结束博士后研究的时候,我在国内曾经的导师周俊院士向我提出建议:做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一定要到药资源丰富的地方去。他建议我到海南。听导师的话,我选择了在海南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刚下飞机,看到葱葱郁郁的海南,我不禁在心底呼喊:“好美呀,宝岛。黎药,我奔你而来!”经过6个月时间的调查,我初步摸清黎族人民在3000多年的生息繁衍中积累了大量的民间用药经验,形成了这个民族独特的医药学文化——黎族医药。

        黎药和藏药、苗药一样,都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奇葩,对治疗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相当有效,特别是在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接骨、风湿、疟疾等治疗方面疗效显著,在一些疑难病症领域,如乙肝、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着明显的效果。然而,由于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通过口传手授的方式传承黎族民间医药知识,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许多黎族医药知识面临着丧失的危险。于是我开始搜索散落于民间的黎药知识和资料,分别从药名、别名、植物来源、植物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功能、化学成分、药理和民间应用等方面对600多种黎族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整理和综述,最后出版了由上、下两册组成的《黎族药志》。

        前期准备就绪,该开发黎药产品了。我带领研究组对黎药的药用植物进行广泛的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其中10余种强抗肿瘤的植物提取物,我们立即展开对见血封喉、牛角瓜等十余种植物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进行系统研究。我的目标是利用黎药开发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新药。我今年38岁,日子很长,我的信心十足。

        ——研究员戴好富口述

        记者补记:2009年8月,在中国科协引智项目的支持下,热带药用植物研究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2010年在海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海南省黎药资源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成立,这标志着昔日面临灭绝的黎药重新有了生机,黎药的开发与利用将会填补我国医药领域的又一个空白。

        目前,身为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戴好富与他的科研团队,在利用黎药进行产品研发上卓有成效,已经批量生产的有:利用菠萝蜜具有醒酒的生物活性而开发的“醉无忧”解酒胶囊、“海蜜”速溶茶;利用益智具有强肾功能的生物活性而开发的保健益智酒;利用沉香生物活性提炼而成的沉香香水。开发黎药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种药物作物已成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让菠萝叶子成为宝贝”

        你穿过用菠萝叶子为原料做成的T恤衫和袜子吗?这不是天方夜谭,真希望大家试试。它是我们热科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研制开发的产品。大家可能会奇怪,搞农机的怎么开发起菠萝叶子了?话得从头说。海南是菠萝的产区,每年收购完菠萝,那菠萝叶子厚厚地堆积着,让农民着急的是,这叶子里含有纤维,不易腐烂,作不了肥料,清除菠萝叶子成了农民的心病。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是有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变废为宝就好了。打这以后,我们确定了科研课题:即从菠萝叶子里提取纺织纤维,我们和纺织厂、脱胶厂合作,起初加工出来的菠萝叶纤维麻条太软,尽管达到了可纺性和染色性标准,但也不算成功。后来我们将它与棉、毛、蚕等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混纺效果就好了。我们开发成的混纺布料,被评为2004年春夏中国流行面料。我们又和厂家合作,用这种面料做成T恤、衬衣及袜子等,穿过的人都说透气感强,很舒服。

        算起来,让菠萝叶子成为宝贝折腾了9年。9年里尽管我们吃了不少苦,遭了很多罪,但我和我的科研团队都不离不弃。如果说我们今天实现了让菠萝叶子变废为宝的梦,那么今后的路更长、更艰辛。因为为人类造福,是永远无止境的。

        ——研究员张劲口述

        记者补记:身为热科院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张劲,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致力于研发农业机械的同时,把目光投入了民生项目。他攻关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他研究农作物的变废为宝,如今已带动起一个产业,从菠萝叶、香蕉茎杆中提取纤维生产纺织品;利用生物技术,添加菌种将木薯渣、剑麻渣发酵生产沼气;利用农业技术将甘蔗渣、木薯渣作为有机肥,培养生产蘑菇等菌类,这些科研成果,已经在海南、广东等一些热作区推广使用,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也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致富渠道。

        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本报通讯员 林红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