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弹性系数是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笔者统计分析1978年-2009年每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再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计算各周期的均值,形成了三点推论:第一,中国最有利于就业增长的GDP增长率均值应在8.6%-9.0%之间;第二,若上下浮动1%的幅度,经济增长最佳适度范围应在7.6%-10%之间;第三,10%的上行空间小于7.6%下行空间。得出以上推论,依据有三:
第一,GDP增长率超过五年周期的均值以及GDP增长率超过1978年-2009年均值9.9%的年份,就业弹性系数在对应的周期内最低。由此推知,10%应为上限。
第二,GDP每增长1%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额在“七五”和“九五”时期最多。1978年-2009年的七个周期中,GDP每增长1%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额分别为143.4万人、139.4万人、152.4万人、54万人、93.3万人、76.6万人、48.0万人。“七五”时期的GDP增长率为8.95%,该时期GDP每增长1%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额为152.4万人,在1978年-1990年这段时期最高;“九五”时期GDP增长率为8.62%,该时期GDP每增长1%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额为93.3万人,在1991年-2009年这段时期最高。由此推知,最佳GDP增长率均值当在8.6%-9.0%之间。
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有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最低,为7.6%,该年就业弹性系数却达到了“九五”时期的均值0.14。据此结合前面推论,从有利于就业角度考虑,GDP增长率均值区间8.6%-9.0%,向下拓展1%即7.6%尚有空间,向上拓展1%即10%已接近极限。
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发展指标设计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胡鞍钢教授对于经济适度增长有深刻的分析,他从GDP增长所带来的净福利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适度区间应在8%至9%之间。胡鞍钢提出了自己分析的依据:“九五”时期GDP增长率为年均8.6%,能源消费增长率1.1%,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的良性协调;2001年至2008年GDP增长率年均为10.5%,提高不到2个百分点,但是能源消费增长率却激增到9.72%。
笔者认为,存在经济增长适度区间的根本原因在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这种规律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的区间内,速度、质量、效益能够得到较好的统一,但超出一定的区间,高速度的结果,只能以牺牲质量和效益为代价。
今年的“两会”明确提出了“两个7%”,即经济年均增长7%,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年均9.9%经济增长速度,7%的增长率的确是降低了不少。但如果分析数字背后的依据,我们就会明白,中央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适时提出7%的增长目标,其实是顺势而为之举,是中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反映。
我国能源消耗已不堪重负。1993年,我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自给率为75%。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的自给率降低为46%。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5%,到2020年将上升到70%以上。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一些重要的农产品对外依赖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仅大量进口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这三项,就相当于利用了外国的耕地近6亿亩。多年来,我国的木材自给率不足40%,而木材的对外依存度却高达60%以上。
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江河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28%的水质为劣五类。
另外,降低GDP增速也是为了防止和抑制投资膨胀引发的通货膨胀。2009年、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6年-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比上年增速分别为:23.9%、24.9%、25.9%、30.1%、23.8%,增速均在20%的警戒线以上,明显过度,导致通货膨胀风险加剧。
可见,“十二五”规划适时降低GDP增长率,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自主创新之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势使然,是中国长期高速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的自我反省与修正。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