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2日 星期五

    煤城的生态突围

    ——安徽资源枯竭型城市淮北的再生之路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2日   01 版)

        开栏的话  淮北市,安徽北部一个知名煤城,人们印象中“一个灰蒙蒙的地方”,如今以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颠覆了既有的“煤城成见”。天蓝蓝、水碧碧、树青青……在淮北生活的市民发现再也不用出一次门擦一次皮鞋,白衬衫也不再带着淡黄的底色。而由采煤沉陷区治理建成的南湖湿地公园里,波光粼粼,杨柳依依,老者健身,孩童嬉戏。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转型”。本报今天向读者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转型”的故事。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大地处处上演着如此不凡如此动人的故事。这是中国人民追求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故事,这是中国人民渴望小康、富裕、幸福、“生态”的写照。今天本报开设“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专栏,连续刊载一个个“转型”的中国故事。请跟随记者的足迹,去观察和分享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样本。

        “80.519.5”,“5248”——在皖北煤城淮北市,许多人对这两组数字可以脱口而出:前者是“十一五”初全市煤与非煤产业比例,后者则是转型发展的骄人成果。

        对局外人而言,“转型”不过是一个词。而对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淮北来说,却折射着攻坚克难的历程。“解决资源采掘遗留的种种问题,科学发展是关键。”市委书记毕美家告诉记者,淮北的城市转型始于“生态”突围。

        人居“生态”:

        民生德政的“意外”收获

        “一说煤城,我想那肯定是个灰蒙蒙的地方。”陈金标,在淮北投资建设中国矿业设备博览城的浙江商人。他把自己来淮北前的想法笑称为“美丽的误会”,淮北以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颠覆了他的“煤城成见”。

        因煤而建的淮北,是为共和国累计奉献7亿多吨优质煤炭的“乌金之城”。而长期开掘,给城市留下的是矸石如山,沉陷成湖,加上长期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煤城的晴天是“洋(扬)灰”,雨天是“水泥”。在转型进程中,淮北把修复和提升人居“生态”,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治理沉陷区、矸石山,优化城市环境和空间布局。

        波光粼粼,杨柳依依,由采煤沉陷区治理建成的南湖湿地公园里,老者健身,孩童嬉戏。大量的沉陷区,使位于黄淮海平原地面水资源并不丰裕的淮北,拥有了占总面积四分之一的水面。经过清淤排污,依水布景,一座座水上公园成为市民的乐园。通过采用矸石发电、煤灰加工技术,淮北让一座座矸石山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去年底,淮北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2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3.03%和41.35%。

        天蓝蓝、水碧碧、树青青……淮北人发现再也不用出一次门擦一次皮鞋,白衬衫不再带着淡黄的底色。创业立足之后,陈金标牵线搭桥把老家的几十名企业家组团带到淮北,不少人当场就拍板投资兴业。今天,“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已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仅来自浙江的投资者就有5000多人,兴办企业超过220家。

        产业“生态”:

        多元发展的“多赢”局面

        煤炭从沉睡亿万年的地下采出来,进入选煤厂洗选;选出的精煤作为原料进入焦化厂,留下的煤泥、矸石进入电厂发电;最终的产品不仅有电石、甲醇、烧碱,还有高纯苯、甲苯和二甲苯……这种与传统挖煤作燃料大相径庭的循环经济模式,就是资源互联互享的产业集群——淮北临涣煤焦化项目。

        作为煤城,淮北长期形成的产业“生态”是煤炭独大。正如自然规律,任何物种的独大都往往蕴涵着严重危机。当煤炭资源渐趋枯竭,淮北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淮北立足于“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的科学发展,着手修复和优化产业“生态”:一方面做优煤炭,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最佳经济和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加快非煤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兴接续和替代产业。 

        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做优原则下,临涣煤焦化项目的精深加工与传统煤炭销售的效益比,达到了7:3。同时,通过科技攻关,推广应用适用技术,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煤矿投资建设的年消耗200万吨煤泥矸石电厂、煤矸石砖厂和安徽第一个瓦斯电厂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在淮北大地安家落户。 

        第一家用石头作原料的造纸厂、全省唯一的煤机产业园区、产业比例已经达到15%的淮北食品工业……在煤电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煤化工等接续产业培育壮大的同时,食品、纺织服装、矿山机械制造、陶瓷建材以及高科技产业已在淮北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也大。

        政务“生态”:

        服务转型的“一站”效能

        “您好,这里是中波1431千赫、调频94.9兆赫——政风行风热线。”每天早晨7:15至7:45,由淮北市政府纠风办和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热线节目都会准时直播。这个安徽第一家首个开办的咨询投诉节目,“上线”的每一期嘉宾,不是职能部门负责人,就是分管市长。

        长期由国家“统配”的产销格局,使传统煤城成为计划经济烙印最深的地方。在转型进程中,市委市政府认为不转变观念、改善效能,就无法保障转型顺利推进。淮北着力推进传统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转型,坚决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政府职能逐步由侧重经济建设向更加关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转变。同时,强化行政绩效管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优化政务“生态”。

        “没想到审批得这样快!”走出行政服务大厅,发出由衷感慨的有外来投资者,也有前来办事的淮北市民——为提速增效,淮北通过实行首问负责、一次性书面告知、5日办结、超时默认和首席代表、并联审批等制度,效能得到全面提升。行政机关办件平均时限从原承诺的5个工作日缩短为1.1个工作日,平均日办件1100件,办结率达99.8%。

        “我们不仅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而且还应该直接服务经济转型。”李磊,淮北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为适应服务转型,刚上任不久就带队去长三角学习取经,并把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汇编成册。为优化政务“生态”,淮北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部门工作人员,走出机关大院,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难题。全市实施的“企业生产宁静日”制度规定,除涉及公共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外,每个月的1日至25日,任何单位不得组织和企业有关的检查验收、行政处罚、参观考察,营造了“零干扰”生产经营氛围。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服务业转型、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在良好的“生态”中,淮北正加快城市转型的步伐。(本报安徽淮北4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