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星期四

    一名白衣战士的心路历程

    作者:王文珍(自述)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07版)

        2010年7月,在北京中美护理交流论坛上,美国一位资深护理专家现场提问:“谁能坚持干一辈子护理工作?”获得南丁格尔奖章不到一年的我毫不迟疑地说:“我决心坚持从事护理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86年,我被选调进刚组建的海军总医院急诊科。当时,有好心人劝我不要去,但我想,“急诊科护理工作总得有人干,如果都不去,医院还怎么运转?”

        急诊科收治的大都是急难危重病人,对于护士来说,随时要处理突发情况,对体能、意志和心理的要求很高。到急诊科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也曾想过尽快调离。两年后,院领导考虑到我孩子小、两地分居,决定将我调到门诊部工作。可是,不出几天,因工作需要,一纸调令又让我重回急诊科。我是军人,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1992年,我被列入急诊科护士长人选。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在急诊科干出一点成绩。

        不想干护理工作的护士小张,工作心不在焉。对此,我心急如焚。但我没有责难她,而是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帮助她。一次,小张因粗疏大意,把本该放入冷藏室的一袋血液错误放进冷冻室,等到急救病人需要输血的时候,血液已冻成血冰。我当机立断,打电话请医院血液中心送来血液,解了燃眉之急。从那以后,小张以全新姿态投入工作,后来成长为急诊科的业务骨干。

        在急诊科工作出色的护士都是人才,我们为医院培养输出了6名护士长,50余名护理骨干。如今,海军总医院的护士们都把能到急诊科工作当成一种荣耀、一种褒奖,把急诊科工作的经历当成一道美丽的精神光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对护理工作而言,年届五旬的我已不年轻,还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过,作为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我每天都会拖着隐隐作痛的腿,在病房来回巡视,带教新护士。

        2009年夏天,“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进行全员全装满负荷检验性训练,我主动要求出征。演练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护理难题: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护理人员基本技术难以保持、救治需要与医疗资源配备不够合理,集中收治的伤员不知去向、伤员检伤分类后找不到病房等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这些难题,我和战友们反复改进流程,日以继夜地记录各种数据、规范操作流程,并创新使用伤员腕带卡、去向卡等,以避免出现差错;我们在风浪中苦练穿刺扎针、战伤包扎等护理基本技能,研究海上医疗救护的方式方法。之后,我撰写了《海上医院医护组的护理管理》、《海上医院分类工作初探》、《海军医院船手术室护理流程及职责初探》等论文。

        2010年9月,我再次出征,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历时88天、航程17800海里,横跨多时区、两次过赤道,克服气候海况复杂多变、海上生活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奔赴亚非5国执行“和谐使命—2010”医疗服务任务。我和医疗队员们一起深入社区、岛屿、农牧区开展医疗巡诊,赶赴小学、孤儿院、残障学校、聋哑学校和敬老院等为弱势群体送医送药送健康,与当地医护人员围绕医疗技术、艾滋病防治、门诊诊疗等进行广泛交流,为当地医务人员推广展示针灸、拔火罐等传统中医技术,开展口腔、影像等医学理论和技术讲座,传播了“美丽海洋、和谐世界”的理念。

        面对鲜花和掌声,我还是我,就像一滴普通的小水珠。如今,除本职工作外,我在中华护理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等4家全国、全军护理学会兼任委员职务,更多的社会责任,让我前行的脚步更加匆忙。

        (续昨,本报记者 陈劲松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