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星期四

    乳腺癌治疗将有新途径

    中山大学发现新型炎症因子能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06版)

        本报广州4月20日电(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王丽霞)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3分钟世界上就有一位妇女被诊断为乳腺癌。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细胞之所以发生转移,除了癌细胞本身的因素外,还跟癌细胞周围的非可控性炎症反应有关。非可控性炎症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为重要的是,非可控性炎症和恶性肿瘤之间所形成的调控网络,涉及众多的基因或蛋白质、非编码RNA和代谢小分子等各种分子元件,彼此间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多维的和动态的“互联网”。因此,分析非可控性炎症与恶性肿瘤相互作用的动态调控网络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

        近几年来,中山大学宋尔卫教授带领的团队对非可控性炎症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乳腺癌组织中一个重要的非可控性炎症因素,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炎症因子CCL18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乳腺癌组织中分泌CCL18的TAM越多,乳腺癌病人发生淋巴结和器官转移的几率就越大,愈后就越差。干预了TAM对CCL18的分泌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不仅如此,CCL18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尚未发现相应受体的炎症因子,对其受体认识的缺失一直制约了医学界针对CCL18的治疗策略。中山大学宋尔卫团队和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姚雪彪团队共同努力攻关,分离并鉴定了CCL18的受体是一个新型的六次跨膜蛋白PITPNM3,而非传统的七次跨膜蛋白。通过阻断或沉默该受体,可以达到逆转CCL18对乳腺癌细胞转移的促进作用。

        该研究开辟了一条从非可控性炎症着手抑制乳腺癌转移的途径,找到了CCL18与乳腺癌相互作用的节点——CCL18的受体膜蛋白PITPNM3,为进一步针对该节点靶向控制非可控性炎症,开发用于治疗肿瘤的治疗性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此项研究成果于2011年4月12日以Featured Article形式发表在知名国际科学期刊《Cancer Cell》。同期还发表了国际著名学者Alberto Mantovani教授的评述,认为这项研究工作进一步阐述了趋化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并认为这个发现在肿瘤愈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