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星期四

    郭德福:随孔子“周游”列国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1日 13版)
    郭德福作品《孔子中都留履图》
    郭德福,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
    郭德福作品《孔子》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再现圣人风采,不辞劳苦,千里跋涉,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郭德福恐怕是第一人。

        捧读郭德福出版的《中国古典诗意白描》、《古典戏剧故事》、《水浒人物绣像》等丛书,以及他在媒体上独创的千余幅弘扬国学的《报中画》,让人恍然觉得:他又何尝不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

        用双脚去发现“活着”的孔子

        春暖花开的季节,记者来到郭德福居住的沈阳五彩新村。他特意跑到楼下迎接记者,脚上趿拉着一双拖鞋。热情地把记者领进屋,让到沙发上,自己却站在那里,手足无措。直到与记者谈起他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表情才渐渐地由局促变成生动,继而神采飞扬。

        “2004年,我和 ‘辽沈三大家’宋雨桂、杨仁恺、王弘力共同创作的《盛京演义》,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获银奖,因为当时金奖空缺,所以实际上拿的是最高奖。当时,杨仁恺先生就建议我,应该乘胜追击,往历史组画的方向发展,并提议我不妨先着手创作《孔子》。”郭德福说,“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孔子和孔子文化,但用中国画的形式反映孔子文化,还是第一次。当年,我就去了孔子故乡曲阜等地,在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徘徊于孔林、孔庙等处,又登上了泰山极顶,创作了《孔子植树图》、《孔子与弟子观日图》等多幅作品。”

        去年6月初,为了完成《孔子》组画,在沈阳晚报、齐鲁晚报的支持下,郭德福又踏上了孔子周游列国之路。在孔子出生地尼山,在孔子故居阙里,在孔子办学地杏坛,在孔子首任中都宰的汶上,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濮阳、上蔡,在孔子晚年讲学编书的洙泗,郭德福一边走访当地民众,一边写生,搜集了大量创作素材,由此萌发了以生活化的视角,表现出一个“活”在民间的孔子,以画述史,以画证史。

        “在古称中都的山东汶上县,我意外地被一则当地流传久远的故事所吸引。孔子当年在这里任中都宰一年,政绩颇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此得到升迁。离任时,一位老人连夜为孔子赶做了一双布鞋,老人希望用此鞋换留孔子脚上的旧鞋以作纪念。孔子很是感动,欣然应允,留履中都,穿上老人的新布鞋上路了。”郭德福说,“我画《孔子中都留履图》既想描绘出人们对孔子政绩的肯定与拥戴,又想告诫后世为官者廉洁从政,清史留名。”

        《论语》中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郭德福在山东采风时,发现汶上至今留有孔子钓鱼台遗址,于是便以画证史,作《孔子钓而不纲图》,呼吁人们要养护自然资源,不能竭泽而渔。

        “今天广受关注的四书五经,原本应为四书六经。”郭德福告诉记者,孔子毕生收集了大量文献,整理出《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种文献,文献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竹简上,称为经。史载孔子曾传《乐经》于学生子夏。据说《乐经》中记载了《诗经》中的所有诗的曲谱,可吟可唱,可惜后来失传了,六经遂为五经,留下千古遗憾。郭德福首次用画笔绘出这段史实,新华社率先刊发了此画,各大网站纷纷转载。

        记者在郭德福家看到:组画由“孔子故事”和“四书五经”两部分组成,包括《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讲学图》、《孔子望水图》、《孔子传乐子夏图》、《孔子隐谷爱兰图》、《孔子爱孙图》、《永远的孔子》、《孔子植树图》等58幅中国画组成。气势恢弘壮阔、人物栩栩如生。

        孔子从55岁离开鲁国,68岁时归来,前后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传播文化,讲德论理;郭德福历经6载,临风沐雨,完成《孔子》组画,瑟瑟秋风中,众弟子围坐在篝火旁听孔子讲学的画面,述说着一个画家和一位远古圣人经历过的同样的艰辛。

        在画布上奏响黄钟大吕

        杨仁恺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是辽宁省政府命名的人民鉴赏家,然而他生前毫不吝惜地把“人民画家”的称呼送给了郭德福。他说,郭德福用其“报中画”、“欢乐白描”的艺术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描绘中华历史文化,诠释民族艺术,让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杨仁恺老先生说的《报中画》,是郭德福在《沈阳日报》和《沈阳晚报》上独创的一种白描绘画专栏,自1997年以来,已持续了14年。每期《报中画》都由郭德福撰文和绘画,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历史故事、诗词戏剧用他最擅长的白描形式展现出来,一期一幅画、一个故事、图文并茂,在沈阳拥有成千上万“粉丝”。直到如今,许多读者都保持着从报上剪裁《报中画》的习惯,并把他装订成各种版式的画册。有的读者把《报中画》作为“沈阳文化特产”寄给远涉重洋留学在外的孩子,教导游子不忘“中国根”;有的退休老警察自费办《报中画》展览,送到公园和社区。

        著名画家王弘力称赞:《报中画》犹如热情澎湃的组诗,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和英雄俊杰,歌颂美好的人际关系和高尚情操。这是作者郭德福对祖国、对历史、对人生、对大自然流露的真情和灼见。素有“点子大王”美誉的原辽宁美术出版社社长吴成槐,力邀郭德福将自己创作的自描系列画作编成白描技法图书,于是《古典戏剧故事白描百图》、《古典诗意白描百图》、《水游人物绣像白描百图》三册书同时面世,成为白描艺术与大众传媒完美结合的精彩范例。

        在《行者武松》白描画旁,郭德福写道,“梁山好汉活动在我心里已经有几十年了,其中,武松的形象神态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愈加丰满传神,就好比是与我一同长大的兄长。所以,在画武松时,我较多的用了现代绘画中的象征手法,以武松象征正义,让他踩踏着邪恶与贪婪。我用全部心力去画这幅画,因为它也盛载着我少年时的爱与憎。”画到《豹子头林冲》,郭德福写道:“儿时读书,我的作业本背面,尽是这位‘豹子头’。林冲是一位被‘逼’出来的典型,我画他选在草料场,大火、横卧山神庙的仇人的尸体,他悲愤、他怅然、他不屈,问苍天英雄落难,路在何方?当我满含激情地绘出林冲苍凉的面部表情时,心绪难平,完全不在乎原来的形体构想,一任流淌的情感支配手中的画笔,画出我所理解的林冲。”画家的心情随着画笔跃然纸上,令读者爱不释手。

        郭德福1949年出生,6岁起师从于父、兄学画,23岁画作入选全国、全军美展,55岁时获全国美展最高奖。他绘制的历史组画《玄奘西行》被收入世界美术集,与宋雨桂合作的《金荷映日图》印上澳门回归祖国纪念封封面。然而提起这些成就,郭德福很是不以为然。他说,这些年来,他最满意的是通过自己的画笔,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而且走向了世界。

        去年夏天,郭德福赴英国,为他的大型历史组画《孔子》展出做前期准备工作。期间英国友人文森先生邀请他创作一幅“一望便知什么是《论语》”的国画作品。文森先生到过中国,去过曲阜,也见过讲《论语》的于丹。外国友人对《论语》的热爱令郭德福十分感动。“《论语》就是孔子与学生们聊天、座谈、讲学的记录,是一部语录体式的名著。”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对《论语》的感悟融入其中,很快画出了国画新作《论语》。画面中的孔子娓娓而谈,学生们都各具神态,仿佛带领观者回到了2500年前的讲学现场。文森先生爱不释手,一直珍藏在家中。

        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