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孙宏斌:教学中有深切的快乐

    作者:李 含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0日 16版)
    孙宏斌指导学生。

        刚满40岁,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孙宏斌当选为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面对荣誉和掌声,孙宏斌觉得汗颜。在他看来,教书育人需要百年检验,“如果将来退休之后,有很多学生还记得我,认为当初是我让他们改变很多,那才是为师的欣慰。”  

        “‘教’字当头”,是当年导师特别送给孙宏斌的四个字。多年来,他用行动诠释着对这四个字的理解。  

        留校伊始,孙宏斌就承担起重要的教学任务——主讲《电力系统分析》这门为大三学生开设的最核心的专业基础课,一讲就是14年。  

        《电力系统分析》是本科生进入电气工程学科殿堂的重要向导和桥梁之一。从2001年开始,为了适应 “宽口径、重实践、研究型”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孙宏斌带领课题组同事率先对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采取“提取公因子、突出主干”等措施,通过课程优化重组,提炼最基础、共性的知识,去冗存精,精炼最初的几门课程组成现在的电力系统分析课,改变了以往课程门数多、学分多的弱点。新的课程知识体系更加明晰,由原来的120学时缩减为48学时,体现了“少精宽新”的特点,并重点补充了近10年来本专业的前沿科研成果。  

        在优化理论课的同时,孙宏斌和课题组老师将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教学中,首次建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系统数字化实验平台,实现了电力系统物理动模从稳态到暂态的全数字化、可视化和自动化,使学生从看仪表记录大量数据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实验能力和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满足了现代电力系统实验课的高要求。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此种类型的电力方面顶尖实验平台,已在国内10多个高校中得到推广。 

        课堂上,孙宏斌常常这样问学生:“如果我们是当时的研究者,该怎么办?”让学生“回到过去”,与先辈们一起,沿着历史的轨迹,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熏陶科研素养,激发自主探索兴趣。孙宏斌认为,工程学科教学中理论与实验是相互交融的,他常常在理论课中通过假想实验,鼓励学生得到一些理论的结果。  

        “谈吐优雅,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游刃有余”是孙宏斌给学生们的印象。他的课不拘泥常态,讲到兴起,便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提问聆听,令人兴奋的师生对话由此生发。孙宏斌还擅于利用课堂上的 “时间碎片”,以课堂“花絮”的形式介绍一些专业典故。不断翻新的内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专业兴趣大增。  

        有西方学者说过:“教师要在复杂的适应性学习过程中成为鼓动学生的源泉”。孙宏斌的《电力系统分析》课就是这样的源泉。凡是上过这门课的学生几乎都用 “有趣、生动、易学”来评价。有学生这样写道:“精心准备的课程+生动激情的授课+合理的激励机制,使《电力系统分析》成为我们自大学以来学起来最‘带劲’、知识掌握得最牢固、收获最多的课程之一。”学生们把这门课评价为“四年大学学习中最好的课程之一”。  

        听此评价,孙宏斌倍感欣慰:“我是非常喜欢上课的,我从教学中体会到一份深切的快乐。”  

        孙宏斌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着的,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进去探讨。每周孙宏斌还要安排固定的半天时间,与所教授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他眼里,即使成绩排名最后的学生也同样优秀,未来也同样无可限量。他会把组里需要完成的课题任务分给他们,与他们反复讨论,耐心修改他们的设计。相对于带成绩拔尖、科研出色的学生,这大大增加了孙宏斌的工作量。有人认为得不偿失,但孙宏斌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机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