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为学科建设纠偏引领学界走出误区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概念是由挪威经济学家R.Frish于1926年提出的。该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并迅速为经济学界广泛接受。但是,近年来错用、滥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应用研究陷入了“自娱自乐”与“自欺欺人”的误区。
2008年寒假期间,为了准备当年春季学期《计量经济学》的第一堂课,李子奈在备课时参考了一本经济学刊物,发现该刊11篇论文中有8篇是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应用研究,但其中5篇在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和应用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国内外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都是以模型估计和检验为核心内容,学生掌握了一大堆先进、复杂的模型理论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正确的应用模型。”李子奈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运用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不代表方法本身不科学,而是运用这种方法的人缺少科学的态度。”经过一番思考,李子奈决定申请当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集中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基础研究。
全心投入基础研究成果凝聚理论创新
经过3年酝酿和2年集中研究,李子奈主持完成了长达32万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础研究》,这是国内外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首次全面、系统研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提出了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础研究框架,是对该领域的奠基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反映了研究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理论造诣”。
这项成果凝聚了计量经济学方面的12项重要创新,包括将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并提出了现阶段的3项任务;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础研究的完整框架;指出经济学转向关系论等。大部分成果都已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部分成果写入由他主持编写的《计量经济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十五载严谨治学“约法三章”严待学生
从1986年成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算起,25年来,李子奈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推动其列入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他的课程曾多次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他也成为经管学院首位“清华大学研究生课优秀教师”和“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我始终坚持3个原则:不调课、每学期都开课、必须为本科生上课。”一直以来,李子奈以严谨的态度治学,更以严谨的品格育人。博士生刚入学时,他就与每位学生“约法三章”:一是在学期间不准给老师送任何礼品。二是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老师未做任何实质性工作的,不署名;参与了实质性工作但不是执笔者,老师署名在后;只有老师是执笔者时,署名在前。三是在学期间导师连续两周不在,要告诉学生;学生从事与论文无关的工作,要通知导师。
李子奈养成了收集错误案例的习惯。“有人得出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有人得出制度变迁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而正是因为研究者不够重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础,运用的模型和方法有问题,所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李子奈说。
虽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二十五载,李子奈却从不自称“经济学家”。“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够推动计量经济学研究达到‘研究重要的问题、建立正确的模型、得到正确的结论’的水平。”李子奈言语殷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