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9日 星期二

    “空袭”使联军面临更难抉择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19日   08 版)

        自3月19日夜至今,多国联军对利比亚的空袭已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联军方面宣布,基本击溃了利比亚空军,利政府军的坦克和装甲部队也有约一半被击毁,但这些“战果”似乎并没有对卡扎菲的领导地位造成“致命”打击,战场局势也完全出乎西方领导人的预料,利比亚战场出现了僵持局面。在“军事解决”前景不妙的背景下,从非盟到阿盟,从利比亚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到北约,从华盛顿到伦敦、巴黎,有关各方近日展开了一系列密集外交活动,试图探寻“政治解决”的可能。

        有消息说,年逾古稀的卡扎菲表示,可以不当利比亚领导人,条件是必须确保他的人生安全,体面退休后让其儿子接班。也有报道说,美英法正在寻找愿意接受卡扎菲的非洲国家,还想说服非盟给卡扎菲一个“荣誉主席”的虚职,称西方已在研究留英的卡扎菲之子赛义夫接班的利弊等。从各方面来看,在利比亚陷身越久,对联军国家越不利,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空袭”削弱了西方大国之间的团结。先是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设立利比亚禁飞区时,德国与俄中印巴等4个新兴大国一起投了“弃权”票,还拒绝参加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在法国希望由欧盟接过“空袭”指挥权时,德国和波兰坚决反对,让法国的设想“胎死腹中”,气得萨科齐要另建“法英轴心”。随后,美英想让北约接过“空袭指挥权”,却遭到土耳其的坚持反对,并提出了一系列限制性条件,如不以推翻卡扎菲为目标、不派地面部队、不轰炸非军事目标等。土耳其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北约的手脚。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禁飞区”和“空袭”的幕后推手都是美国,但首轮空袭后,美国即釜底抽薪,撤出了空袭。面对利比亚出现的僵局,法英希望美国重新参加空袭,但美国却直言相拒,使法英很是气不顺。北非动荡导致数万难民进入意大利,意大利在要求欧盟成员国共同分担无果的情况下,给2万名难民发放了可去欧洲各国的申根签证。法国随即停运了法意之间的火车,意法矛盾随之浮现。

        其次,“空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在显现。利比亚战前的原油产量为日160万桶。空袭和制裁,已使利比亚的原油生产处于瘫痪。虽说沙特等国增加了石油出口,国际原油市场仍能维持供需平衡,但产油区动荡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和投机因素,已使油价突破每桶120美元。有专家指出,当油价高于120美元时,全球能源开支将超过世界GDP的5.5%,世界经济就会出现衰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近日发出了世界经济面临威胁的警示。

        第三,“空袭”可能导致中东局势持续动荡。据《大西洋月刊》报道,当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力主空袭利比亚,是担心卡扎菲打击反政府武装,担心容忍卡扎菲可能向伊朗政府发出错误信号。但从“空袭”结果来看,多国联军呈“骑虎难下”之势。目前,中东局势正在出现变化,巴勒斯坦自治机构已表示要与激进的法塔赫组织会谈,人们担心对以色列形成新的威胁;基地组织二号人物公开号召利比亚邻国的伊斯兰圣战组织准备迎战西方军队;德国反恐机构负责人指出,有情报显示,北非、中东的基地组织力量有所壮大,恐怖组织的武器弹药也在利比亚乱局中得到补充。

        在西方的另一个战场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政府正乘西方大国“首尾难顾”之机,开始直接交流,希望更多地“自己掌握命运”。显然,尽快从利比亚抽身,符合美英法大国的根本利益。但如何“体面”地离开,已成为比美英法当初决定“空袭”更难的抉择。

        (本报维也纳4月18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