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6日 星期六

    友谊关上“钢铁八连”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八连官兵守边卫国纪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16日   03 版)

        南疆边陲重镇友谊关,威武庄严。

        每日清晨,在友谊关的制高点金鸡山巅,驻守友谊关的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八连官兵在国歌声中,齐齐举起右拳,宣誓:“扎根边防,戍边卫国!”这个仪式,他们保持了几十年,日日如初,风雨无阻。

        和平年代,八连官兵不忘“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千年古训,守好边疆的每一块界碑和每一寸土地,被群众誉为“钢铁八连”。

        心里装着战场

        友谊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等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听得八连官兵热血贲张。

        和平年代,军人的战场在哪里?八连官兵说:“在我们心里。” 

        八连有一个让内行人看了也吃惊的训练场:不到800米长的训练场,多达32个障碍物,不仅有训练大纲规定的所有障碍物,还增添了绝壁墙、铁钉阵、竹签阵等诸多贴近边境防卫作战的实战障碍物。在这样的训练场走出的八连官兵,个个武艺精湛,爬山涉水如履平地。

        连专业炊事兵的作战能力也不容小觑:炊事班长李学标,做得一手好菜。有一段时间,李学标专心做菜,五公里越野的成绩掉了下来。“武艺练不精,枉为国门兵”,李学标暗暗较劲,炒菜做饭之余,他绑上绑腿,扛上沙袋,从山上跑到山下,再冲回山顶;每天晚上坚持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各五百个;把十枚手榴弹捆在一起,绑在腿上进行抬腿、压腿练习,坚持了一段时间,竟成为五公里越野的好手。

        这些年,八连官兵立足山头练精兵,创造了“不脱离阵地、不脱离敌情、不脱离任务”的阵地练兵方法。没有靶场,他们就因地制宜,把靶子插上对面山头,在坑道里练瞄准;场地不足,他们就把巡逻路当成练步哨、练检迹、练地图使用等课目的重要场地。

        2009年,全军第一台边海防远程视频监控传感设备装备到八连,由于装备还在试用阶段,无操作手册、无专业骨干、无训练章程,上级也不要求人人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但八连官兵把掌握新装备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他们勤学苦练,不上半年,全连官兵不仅人人熟练掌握了新装备,还为生产厂家提供了15条改进意见。

        仅2005年以来,就从八连走出42名训练尖子,8名官兵在军以上单位比武中拿名次,连队年年获“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一堆血手套的见证

        金鸡山,因从友谊关一侧仰头望去,活像一只挺立的金鸡而得名。在金鸡山顶,尽管地形起伏,怪石嶙峋,却有一片被八连官兵称为“菜园、果园、乐园”的地方。这片地又称作“石头菜地”,它是八连官兵扎根边防的历史见证——一代代八连官兵从山脚下背来泥土,在荒山乱石缝隙中填出3口小水塘和大小不一的369块土地组合而成。

        八连官兵削平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清晰地刻上酷似金鸡形状的中国地图。官兵们说:“我们的防地是金鸡山,在这山上刻上祖国版图,就是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后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和13亿人民。”

        今年年初,一批新兵进入连队。连长曾小波没把他们马上领进营房,而是让他们先来到“石头菜地”,对新兵们说,眼前的“石头菜地”由369块小菜地组成,每一块都浸满了八连老兵继承光荣传统、扎根边防的决心。当了边防兵,就得流血流汗建连队,掏心窝爱边防。

        在八连的荣誉室里,珍藏着124根又短又秃的钢钎、97把砸坏的铁锤和1000多双血迹斑斑的手套,让新兵们看得热血沸腾。

        八连驻地过去只有几间小平房,矗立在半山腰上,一到刮风下雨天,山上冲下来的洪水常把连队的操场冲得坑坑洼洼。营地面积有限,要建一个避开洪水的操场,就要劈掉半座山才成。为了建一个永久的练兵场,当时的指导员余守勇带领全连官兵宣誓:“宁让山让路,人也不低头。一定要拿下这个山头!”

        在喀斯特地貌开山扩地谈何容易?战士们的铁锤砸到钢钎上,虎口出血,耳朵被震得嗡嗡响,岩石上只落下一个白点儿。半年之后,半座石山劈开时,山脚下已堆了一堆只剩几十公分的钢钎。

        经过几代官兵的奋战,连队建成“营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和谐生态营区,但荣誉室里124把砸坏的钢钎、97把砸弯的铁锤和1000多双血迹斑斑的手套,官兵们却舍不得扔。战士们说,这是八连扎根边防的历史见证,丢不得!

        稳如磐石的边境

        和平年代,防止敌特势力渗透、打击走私活动、抗拒金钱利诱、帮助驻地群众脱贫,成了八连官兵的战场。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但敌特活动暗流汹涌,八连官兵从没麻痹大意。一次,一男子借旅游之机欲拍摄哨所,被八连哨兵制止。这个男子掏出一把钱,往官兵衣袋硬塞:“我是看这里风景好,才来照相的,我愿花1000美元买门票。小兄弟,旁边没人,你知我知!”

        哨兵义正辞严:“营区不是景点,哨所不卖门票!”

        “腐蚀就在身边,诱惑就在眼前,失足就在瞬间”,在边境线上,这绝非危言耸听。

        被称为边关“小香港”的浦寨边贸点和弄怀边贸点,就在八连驻地山脚下。山上是官兵在守卡,山下边贸热火朝天。2005年中秋节,一外省老板,找到时任连指导员余守勇,想请连队官兵晚上帮看守建筑材料,许诺只要晚上战士执勤时顺道到工地上转转,每晚每人就给500元“辛苦费”。原以为开出这样诱人的条件,肯定能“成交”,没想到余指导员却不给面子:“黄金有价,解放军的使命无价。我们只为祖国站岗放哨!”

        如何帮助驻地边民解除贫穷,也是八连官兵的战场之一。离八连驻地不远的卡凤村,懂文化的人少,劳力也单薄,一直发展不起来。八连就把卡凤村作为帮扶对象,派专人送去科技图书,兴办“文化夜校”,鼓励边民办货场,做边贸生意。经过几年努力,卡凤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文明示范新村”。

        爱民富边,才能更好地强边固防。八连官兵真心助民,边民则视八连官兵为亲人。而今,稳边固防不再是连队的独有任务,每个边境村都自发组建民兵巡逻小分队,配合八连官兵加强对边境的管控,漫长的边境线在军民携手下稳如磐石。有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友谊雄关的军民关系:“一个边民就是一个永不息岗的哨兵,一户边民就是一个永不息岗的哨所。”(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特约记者 李华敏 本报通讯员 罗文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