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6日 星期六

    茶党运动影响美国社会政治进程

    王 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16日   08 版)

        “茶党”一词在时下的美国颇为流行,茶党运动如火如荼。“茶党”何以重现美国社会并成为公众的焦点?一种复兴的社会运动何以迅速壮大以致左右社会生活?一支民间政治势力何以异军突起对选举政治形成冲击?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茶党”一词来源于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当年,为抗议英国政府的高税收政策以及北美殖民地在英国议会没有代表权的不平等状况,英属殖民地的美国民众为反对英国政府征收高额茶叶进口税,将东印度公司3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倒入波士顿海湾,参与人员被称为茶党。

        2009年2月,西雅图博客作家凯利·凯琳达在西雅图发起集会,抗议奥巴马总统签署《2009年复苏与投资法案》。美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著名主持人里克·桑特利批评奥巴马政府的住房救助计划,呼吁组织茶党进行抗议,全美40多座城市分别组织了示威活动,成为现代美国茶党的第一次全国性运动。是年4月15日美国纳税日,茶党在华盛顿、纽约、波士顿、洛杉矶等数百座城市发动了全国性游行示威,批评奥巴马政府的高税率政策、经济救援计划以及庞大预算案。示威者高举“税收已经够多了”(Taxded Enough Already)横幅,其首字母拼在一起即“茶”(TEA)一词。一时间,“茶党”重现美国社会,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全美茶党分支机构已超过1300个,党员120多万人,支持茶党的组织则多达2800多个。

        茶党运动的支持者虽不乏少数族裔、青年人和失业者,但主体是收入相对较高、年纪超过45岁的中产阶级白人男性,这些人恰恰是美国社会结构的主体部分。有评论指出,茶党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右翼的、保守的民粹主义运动。据2009年年底的一次民调显示,茶党候选人获得了23%的支持率,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得票率分别为36%和18%,63%的美国人支持茶党运动主张。

        随着茶党运动的复兴,其参政的威力已经显现。2009年7月,美国众议院成立茶党政党会议小组,茶党在国会获得了立足点。同年11月,在弗吉尼亚和新泽西两州的州长选举中,共和党的优势胜出与茶党运动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在2010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4名新当选参议员和近半数新当选的众议员获得茶党运动的支持。茶党运动提出的反对奥巴马政府医疗改革、削减联邦政府债务和平衡联邦政府预算三大主张,不仅抢走了部分共和党选票,也吸引了大批对医改不满的民主党选民。更具戏剧效果的是,在肯塔基州共和党参议员候选人预选中,由于茶党的参与和支持,兰德·保罗出人意料地击败共和党领袖“钦定”的候选人特里·格雷森。由此可见,茶党运动对美国选举政治和政治格局的冲击和影响正在不断显现和扩大,对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运作提出了挑战。两党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张,特别是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必须考虑茶党运动因素。

        茶党运动强烈反对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法案,认为这一法案“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外来穷人”;坚决反对政府过多介入经济和金融领域;反对增加税收和发行新国债,认为政府在侵犯个人自由。茶党运动的“搅局”是民主党在美国会中期选举中失利的原因之一。奥巴马政府执政的主要目标是应对金融危机、复苏美国经济,在其采取的刺激经济恢复增长的一揽子财政政策中,调整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是主要内容。但面对茶党运动挟美国社会民意的压力,受国会共和党的制约,奥巴马政府在“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的回旋余地十分有限。

        2010年12月6日,奥巴马政府与共和党达成妥协,同意将布什时期推出的个人所得税减税政策延长两年。2011年1月,奥巴马同意签署了规模达8580亿美元的减税法案。同年2月,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出了2012财政年度联邦政府预算,总额达3.73万亿美元,比2011财年预算减少了2.4%。据奥巴马政府的报告,由于延长布什时期的减税计划,2011年度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达1.65亿美元,大大超过2009财年的1.4万亿美元的纪录,而2012财年赤字仍将处于1.1万亿美元的高位,这也将是美国财政赤字连续4年保持在超过万亿水平。

        对共和党而言,茶党运动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奥巴马宣布将参加2012年美国大选,美国又一轮政治游戏已经拉开序幕。不管茶党运动前景如何,这支新生的政治力量对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