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妙趣横生的人物、色彩艳丽的花卉、栩栩如生的草虫……然而这些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北京画院收藏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画稿,这些画稿为我们理解大师的艺术精神,探索白石老人的创作方法提供了途径。
国画注重“经营位置”,齐白石在这一点上尤费苦心,特别是在人物画上。人物画对于画者的造型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表现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物动作并非是水墨这一媒介的擅长,往往笔墨只差毫厘,而人物精神已相去千里。
《钟馗搔背图稿》(图一)向我们展示了齐白石对于位置经营的讲究。从画稿中可以看出齐白石对于画中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例如作品中的小鬼不仅增加了一只脚,而且特别强调需要一只手扶着(“此手扶着不可少”),而另一只手略微抬起。这样的姿势增加了小鬼的动态,人们仿佛看到小鬼不得要领、四处乱抓的样子。齐白石将画面整体向中间移了一些,这样小鬼就露出了一只脚,增加了画面的平衡感(图二)。齐白石甚至对于衣褶也做了考量,最后在画稿上标示“此稿衣褶宜另造”,可见对于这样的衣褶设计齐白石并不满意。齐白石在做草稿的时候已经将诗也拟好了,完成后的作品中略有改动,可见齐白石在画稿阶段已经将整幅画的意蕴、结构都安排好了,真正做到了落墨之前成竹在胸。
《老当益壮》(图三)这幅作品是白石老人八十多岁时所作,画中用极简练的几笔勾勒出一个举起拐杖,精神矍铄的老年人形象,是一幅其晚年典型的大写意风格的作品。这幅看似随意勾勒、浑然天成的作品,实际上也是齐白石经过了反复的构思后形成的。在诸多《老当益壮》画稿中,以(图四)这一幅最为成熟。齐白石在画稿中用双钩的方法记录了笔路,对于人物衣褶进行修改。如同《钟馗搔背图》一样,齐白石对于人物衣褶的修改并不是基于观察,而是出于对画面形式的考量,是一种比较经验性的修改,也是中国传统水墨的创作形式。
为什么齐白石对于人物造型有如此高的要求?这很难做出精确的回答,这或许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齐白石出身于木匠,他刻的雕花床屏、床楣中多以人物故事为主,细木作的木工活锻炼了齐白石的造型能力,培养了他对于画面结构的精准要求,这在其他的传统国画家,特别是写意画家中是比较少的。另外,齐白石刚学习绘画的时候经常为乡里人描绣像,以此补贴家用,因此齐白石有着丰富的人物画经验。描绣像要讲究逼真,当时在齐白石的家乡甚至流行一种脸是照片,而人物穿戴用绘画的绣像,这种中西结合的方法或多或少对于青年齐白石也有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