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4日 星期四

    玉珠峰头白云开

    ——写在青海玉树强烈地震一周年之际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4日 03版)

        一年前我们踏上这片土地时,到处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我与玉树人一起一次次地流着泪。今天我们再来时,虽说没有一所高楼建成,但整个结古镇正在重生。大街小巷塔吊林立,拉运重建物资的车辆往来穿梭,四处都是忙碌的人们,现在他们流的不再是泪水,而是汗水。

        2010年6月20日,玉树灾后重建全面启动。在5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开工建设了298个项目,完成投资50.1亿元。其中城乡住房149项、基础设施32项,实现了“两个大部、一个全面”的年度重建目标,即完成了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部分受灾群众喜迁新居,一些支撑长远发展的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

        走在玉树的城市乡村,最高的建筑、最好的建筑、建设速度最快的建筑,都是学校和医院。“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在青海省各族干部群众和援建大军的共同努力下,备受各界关注的玉树震区灾后重建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一个美好的新玉树正在废墟上崛起。

        在这群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人群里,我又见到了那些人。是他们用自己坚强的身躯,创造了奇迹。

        孤儿院里的尼玛校长

        初春的草原依然枯草一片,巴彦喀拉山上的经幡被狂风吹得哗哗作响,每一声都像鼓点敲在玉树孤儿学校校长尼玛仁增的心头。

        2010年4月17日,玉树地震发生80个小时后,一面五星红旗在学校的废墟前冉冉升起,孤儿们和十几名老师齐唱国歌。师生们站在损毁的教室前,向地震中遇难的各族同胞默哀。他们身后,党旗和救援队的旗帜随风飘扬。玉树孤儿学校在灾区率先复课。那一刻,尼玛仁增驻足在传出朗朗书声的教室窗外,穿着一件满是灰尘、皱巴巴的上衣,布满血丝的眼里流出泪水。

        那时他并不知道,地震毁灭了他的家。妻子被木梁砸伤了脸和腿,最终脸上缝合30多针;4岁的女儿脸部受伤;老母亲被困废墟下12小时才被救出。最终,受伤的妻子和女儿因为伤势严重被医疗队转到西宁治疗,他也没有见上一面。震后第6天,他赶到妹妹的帐篷里,匆匆见了老母亲一面,又马上回到了学校。

        “地震带给我们灾难,但也让我们感受到来自祖国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尼玛仁增清楚地记得,他身上带着两部手机,帐篷办公室里一个座机,每天要接上百个电话,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都在关注这些孤儿。“我不能辜负大家对这些孤儿的一片爱心!”

        如今,孤儿们搬进新的板房学校,尼玛仁增依然忙碌。他说:“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接到来自全国的无数捐助,我不能辜负这些爱心,要把每一分钱、每一件物资都用到刀刃上。”

        在这一年中,学校收进了130多名地震孤儿。“每收到一名孤儿,我就会难过一次。”尼玛仁增说。

        经历了灾难的发生,感受了社会的关爱,如今,玉树孤儿学校的孩子们更加懂得了珍惜与感恩。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尼玛仁增说:“我要将孩子们教育好,让他们长大成才,报效祖国和全国各族爱心人士!”

        康巴汉子才哇

        见到结古镇扎西大通村三社社长才哇时,这个康巴汉子仍然一袭藏袍,粗黑的长辫扎在额头。一年前的地震中,三社有7人遇难,其中3人是才哇的家人。顾不上料理家人的后事,才哇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不分昼夜为村民奔波。

        2010年4月17日上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来到扎西大通村,亲切地拉着才哇的手问道:“你家里面怎么样?”旁边的干部给才哇翻译,“家里死了三口人……但是他一直没顾上,白天晚上一直在为村里的事情忙活……”强卫书记这才知道,才哇和他们村里的所有干部和党员这几天一直在几个物资发放点忙着分发物资,安顿受灾群众,基本没有合过眼。听到这一切,书记哽咽了。

        如今的才哇是玉树县结古镇扎西大通南建委会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在做好受灾群众房屋损失统计、救灾物资、补助发放和新居建设准备等繁琐工作的同时,最让他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开展了生产自救。

        “地震前,我们社有120多头牛,还有一个砂石厂。地震后,砂石厂不能开了,但牛还在。一年来我们放牛、卖牛奶、卖酸奶,社里的集体收入虽比震前少了一些,但今年春节前我们还是给每一户村民送去了500公斤口粮和50袋牛粪。我们有信心,让村民过上比地震前还要好的生活。”才哇自豪地说。

        一支永不离开的队伍

        青海某预备役旅卫生科科长兼医院院长杨林这几天正忙着做准备,他要带一支医疗队在玉树巡回医疗。队伍中的7名医务人员来自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也是青海某预备役旅医院的预备役军官,他们要做的一项主要工作是为当地的医疗单位培训近120名医务人员。

        杨林说:“自地震以来,我们先后派出6批80名医务人员来到玉树,一方面是为当地百姓看病,一方面是为当地培训医务人员,留下一支永远不离开的医疗队伍。”

        地震发生后,他们先后救治重伤员300多人,救治各种伤员3100多人。

        小仁青是他们救治的第一位伤员。如今,小仁青早已恢复了健康,成为他们在玉树最好的翻译与向导。他说:“解放军不仅给我治好了伤,还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感恩,怎样帮助更多的人。我特别感激他们。看到他们,我们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在开展医疗救助的同时,他们还向玉树县医院援助了包括心电图机、B超机、X光机、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和手术器械在内的,价值约60多万元的医疗机械和药品。

        带队的侯明主任说:“此次我们来培训,主要以突发事件急救医学为主,这样再遇到类似的事件时,他们就有经验救治了。”

        作为一支永不撤离灾区的救援队伍,预备役民兵在抗震救灾后立即投入灾后重建工作,转战灾后重建主战场。各级成建制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成立了“转运队“、“医疗队”、“服务队”等,为灾区搬运建材、抢通道路、医疗巡诊、巡逻执勤,千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实际行动打响灾后重建持久战。

        在玉树,身穿迷彩服的预备役人员随处可见,他们早已成为玉树的一道风景线,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记者感言

        这些感人的事迹,只是玉树抗震救灾战场上无数感人事迹的一个缩影。玉树灾区许许多多的党员和基层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舍小家为大家的实际行动,感动了无数人,教育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

        灾后重建全面启动以后,北京、辽宁和中建、中铁、中铁建、中水建四家央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肩负重托,勇挑重担,不畏高寒缺氧,克服交通不便、施工条件差、作业难度大等各种困难,保质量、赶进度,表现出了高素质、高水平。青海省内西宁、海东、海南、海西四个州地市及11家建筑企业满怀兄弟之情、手足之意,选派干部,积极投身玉树灾后重建。

        玉树州州长、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王玉虎说:“所有援建地区、单位和企业讲政治、讲大局,树形象、比贡献,与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同甘共苦,有力支持了玉树的灾后重建。”

        今年重建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青海省政府计划今年完成200亿元左右的重建投资,780多个项目占3年重建目标的65%。

        这让记者想到青海省委书记强卫2010年6月5日所作的一首诗《过昆仑》,诗中所表现的正是抗震救灾和重建中的气概——

        “万里驱驰过瑶台,清风拂面涤尘埃。不冻泉畔黑鹤去,玉珠峰头白云开。莽莽昆仑天际远,威威猛士地边来。人间苦难都灰烬,长袖欢歌唱大爱。”(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