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青海玉树,春寒料峭,但站在山顶俯瞰结古镇,热气扑面而来。大街小巷塔吊林立,公路上,装载着重建物资的车辆往来穿梭。
“高原重建,质量为本。今年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时不我待。”4月10日下午,兰州军区援建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军区联勤部基建营房部副部长朱俊富说。
让援建工程成为放心工程
朱俊富说,为确保援建工程质量和效益,每一个项目都遵循项目报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用地审批、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各项建设程序。尽管手续繁杂,但各项目部的官兵们都严格执行“程序不减、时间科学、合法合规”的要求。
高原盼重建,盼有新家园、新校园、新医院。在这场攻坚战中,兰州军区部队受领了援建玉树州八一孤儿学校、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和玉树八一县医院的艰巨任务。军区党委迅速成立援建工程指挥部,派出精干班子、得力人员驻守高原。军区司令员王国生、政委李长才,多次审定设计方案,要求援建工程指挥部要创造性开展工作,按照节能环保、安全实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要求,努力把这三项工程建成为暖心工程、放心工程和爱民工程。
玉树地区平均海拔3700多米,高原高寒,无霜期短,每年有效施工时间只有5个月。援建官兵不仅要与时间赛跑,还要跟风雪严寒较量,更要和强烈的高原反应斗争。援建工程指挥部广大官兵克服血压升高、头痛头晕、乏力气喘等困难,以坚强的意志挑战生理极限。
在玉树州八一孤儿学校建筑工地,兰州军区援建官兵介绍说:孤儿学校规划建设的规模可以接收学生810人、18个班、教职员工90人,初步测算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预计2011年国庆节前可以完成主体工程,待到明年,孩子们就可以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上课学习,在新的宿舍里生活。
“高原医疗队”回访巡诊
4月14日,玉树地震一周年。临近这个日子,兰州军区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再次奔赴玉树,对灾区各族群众进行回访巡诊。在去年的抗震救灾中,第四医院抢救治疗灾区伤病员4000多人,无一例死亡,无一例交叉感染,无一例并发症,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在玉树结古镇义务巡诊点,第四医院政委郭占武告诉记者,这次,他们共携带来便携式B超机、心电图测试仪、眼科骨科检查、急救等医疗设备,药品150余种,目前已驱车800多公里,对赛马场、安冲乡、甘达村近700多名灾群众进行了巡诊、义诊。第四医院还对玉树州医院进行帮扶,得知该医院有2台高压氧仓技术力量不够,郭占武政委立即打电话,让医院派出技术最好的医生来指导。去年,为了给灾区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兰州军区在灾区救援的6所医院与玉树地区最偏远、最艰苦的7所乡镇医院建立起3年的帮扶协议。第四医院就与安冲乡医院接为帮扶对子,去年以来,他们派出10名专家分3批次,共计8个月时间对安冲乡卫生院进行蹲点帮扶。
“天路”劲旅
从西宁到玉树800多公里的国道上,均衡分布着花石峡、清水河等4座兵站。为了解决军地运输单位遇到的困难,青海省军区指示各兵站全力做好过往车队的食宿、卫勤、油料等各项保障。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各兵站已累计接待过往人员3万多人次。玉树工业落后,灾后重建的物资全靠外部运输,运输量几乎意味着整座城市的工程量。曾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和玉树抗震救灾前期应急运输任务的兰州军区某汽车团和地方运输大军一起,担负起了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
震后一年来,这个团克服保障不便、道路艰险、天气恶劣等重重困难,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天路”——214国道上出动车辆1000多台次,往返50余万公里,运送了10000余吨救灾物资。该团政委白敏动情地说:“能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作用,用汽车拉出个新玉树,我们备感自豪。”
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持久战
4月10日一大早,玉树县民兵应急连民兵扎西开上自家的农用小货车来到同村村民仁青卓玛家,开始装物资。今天,他要和其他4名民兵帮助仁青卓玛从现在住地,搬迁到扎西科赛马场居民安置点。
根据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安排,结古镇居民在4月底前要全部搬迁出市区。许多孤寡老人和失去劳动力的家庭搬迁问题牵动着每个民兵的心,向扎西这样无偿帮助村民搬家的民兵随处可见。截至目前,民兵预备役人员帮助安置受灾群众1000余人。作为一支永不撤离灾区的救援队,抗震救灾结束后,民兵预备役人员立即转入灾后重建工作。各级成建制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成立“转运队”、“医疗队”、“巡逻队”、“服务队”等,为灾区搬运建材、抢通道路、医疗巡诊、巡逻执勤,千余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实际行动打响灾后重建持久战。
玉树军分区针对受灾群众心理受到创伤、思想压力大的实际,挑选120名语言通、情况熟、善协调的民兵,分成政策宣讲、物资运送、治安联防、卫生防疫等6个小组,深入群众家中,协助解决困难。并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编写《藏汉双语的应知应会》宣传单2000余份,分发给灾区群众。63岁的藏族老阿妈文卓在地震中失去儿子,她一度产生轻生念头。民兵宣传队了解情况后,每天轮流陪老阿妈聊天、散步,帮老人打扫卫生、挑水、捡牛粪,开导她要开心地生活,逐渐使老人走出地震阴影,脸上重露笑容。
通天河大桥是通往玉树灾区的必经之路。为了保护好这条“生命线”畅通,通天河守桥民兵班每日都会对桥体和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站在凌空30多米高的大桥上执勤,寒风刺骨,一年来,10名民兵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个退却。藏族民兵才让对记者说:“没有这座桥,重建物资就不能及时运送到灾区。为了建设新玉树,为了玉树人民能早日过上好日子,我们苦点累点不算啥。”
人勤春来早。记者看到,军地两支援建大军的洪流,把春天的脚步带进整个玉树草原。一个充满朝气、孕育无限希望的新玉树正向我们走来!(本报特约记者 魏 春 本报通讯员 孙利波 黄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