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9日 星期六

    【德国】

    年轻人缘何钟情职高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9日 05版)

        “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德国男人享有‘世界上动手能力最强的男人’之美誉。”德国手工业协会负责人施佩伯尔在和记者聊起德国的职业教育时如是说。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拥有和储备一流技术工人有利于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德国一直把技术工人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德国制造”的成功也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给予技术工人的高水平待遇。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德国职业教育通常被称为双元制,这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等,都有政府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教育学背景,有一门专业,至少有2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准入的过程是:经过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2年(试用期);2年试用期内,既有教学实践培训,又有专业进修;试用期结束再经过国家考试,合格者进入学校成为正式教师,政府终身雇用。   

        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职业学校教师月收入也与高校助教基本相同。

        在德国上大学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有很多中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上职业学校。记者的朋友克利斯迪安今年24岁,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一个小企业的木工。他告诉记者,初中毕业后,他面临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学习,还是进入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在与父母一起分析了自身和家庭条件后,他决定上职业学校的木工专业。2007年,克利斯迪安从职业学校毕业,到现在已有4年工龄。他向记者算了笔账:他16岁上职业学校时每月就能挣500欧元的生活费,除了住在父母家之外,学习的三年半期间他几乎没花家里一分钱。两年后他就有资格参加了高级技工考试,不到26岁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高级技工。他的小学同学接受完13年的小学-高中教育后已近20岁。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上完大学后起码26岁,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也是未知数。而6年大学的各种花销最少4万欧元。所以,当克利斯迪安的存折上已有5位数存款时,他上大学的同学还将是“一贫如洗”。对这个问题,施佩伯尔先生也深有同感。他谈到,在德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相对多,因为许多人在上职业学校前就与企业签署了合同,只要学习期间表现好,就有可能被录用。另外许多中小企业不愿意雇用大学生或更高学历的人,认为这些人只有“一双左手”(德国成语,比喻某人手脚不灵活),什么实际工作也干不成。还有一个原因是,德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因此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一些重体力劳动部门对年轻技工情有独钟。如建筑行业,很多老技工由于年龄超过50岁,登高负重的工作难以胜任,这些企业不断需要年轻技工进行补充。另外一些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如理发员、医生助理,她们如果结婚生育,就要辞职在家呆几年照顾孩子,这类单位对后备力量有较大需求。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正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一个新的社会转变的转折关头。在这个转折时期,德国的职业教育面临许多现实问题:首先,专业工人的数量在减少。在德国的全体就业者中,35%-38%是专业工人,而10年前这一比例是50%,预计在今后10年内这一数量将继续减少,这一情况是对整个职教界的一个冲击。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德国很多第二产业类支柱企业纷纷把经营目标转向国外,在国外建立子公司,以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来增加企业效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为6欧元,而在德国是每小时30欧元。很多第二产业领域的劳动岗位将减少或消失。面对这些根本性的改变,职业教育界必须作出及时反应,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培训岗位数量,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本报记者  柴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