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邀学者 马文海 本报记者 温庆生
战斗精神,是一支军队战胜对手的力量“脊梁”,人们常用军心、士气、斗志、勇气、毅力、气节等词汇来描述它。对于它的作用,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经有过一句经典名言: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刀刃。
记者:中国的先哲,历来重视战斗精神的作用……
马文海:没错,中国古代战斗精神有很多内容。比如,有“视死如归”的报国精神。古人就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比如,有“气夺三军”的作战精神。《左传·庄公十年·曹判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述详细阐述了“气”的衰竭规律。还比如,有慷慨捐躯的献身精神。《孙膑兵法·将德》中就有“将不两生,军不两存”的论述,要求将领必须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军队必须与敌人决战到你亡我存。
记者:但时下有人说,仅仅传承这些战斗精神是远远不够了,未来战争需要的战斗精神将走向“智能型”。这对吗?
马文海:对。在信息主导战争胜负的时代,人民军队除了继承忠诚、勇敢、善战等传统战斗精神外,还应该深刻发掘知识和智力在追求信息优势方面所具有的决定意义,只有具备智能优势才能实现信息主导、智能决胜,才能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是战斗精神走向“智能型”的时代要求。
记者:“智能型”战斗精神与传统战斗精神有啥不同?
马文海:传统的战斗精神是将士兵的体能和技能发挥最大化,智能虽然一直都在发挥作用,但并不构成独立的作战单位,不作为独立的作战构成。比如,革命战争时代常讲的两条腿跑过汽车四个轮子,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飞机大炮等等;“智能型”战斗精神则更强调知识和智力的发挥,智能构成直接战斗力,是与战斗效果直接相联系的,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心理战,导致伊军几十万人不战而溃。
我们所讲的智能型战斗精神不是一种单纯的意志力,而是与武器装备等客观条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视发挥智能优势制胜的战斗精神。
记者:说到底,“智能型”战斗精神要解决什么问题?
马文海:简言之,就是把我军在机械化条件下的“忠诚、勇敢、善战”,推进到信息化条件下的“忠诚、勇敢、善战”。具体来说,就是解决作战理念现代化、作战能力素质现代化、军事文化现代化三个问题。比如说,现在的飞机已经具备智能特点,潜在意义上存在与人的“竞争”。人可以操控飞机,飞机通过傻瓜式程序也可以操控人。竞争的关键,就是看人与飞机的“智能”比拼中谁更聪明。
记者:“智能型”战斗精神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马文海:它是一种资源,一种具有“活性”的资源,它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现有武器装备的作战潜力。比如说,印度阳光表演队使用老旧飞机,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军队使用我国生产的歼-6、歼-7飞机,都飞出了很好的战术技术性能,甚至战术运用能力比我们强。事实上,我们以前发生一些飞行安全事故,仅仅是由于低级的操作失误所致。
记者:战斗精神如何走向“智能型”?
马文海:一靠学习二靠实践。在学习的问题上,许多部队需要像过去开展全军“扫盲”运动那样,下大力气提高一个层次。在实践的问题上,就是在实战化演练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军事技能。除此之外,抓好人才培养非常重要,要解决好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形成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
记者:战斗精神走向“智能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马文海:观念转变滞后。观念滞后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对知识和智能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官兵抱着过时的机械化思维不放,敢打必胜的信心建立在机械化战争模式基础上。我们经常讲的“真打真准备”不仅仅是多添点新装备、多加强体能训练;强调的战斗精神,也不仅仅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培养智能型战斗精神,我们既要有立足以劣势装备战胜敌人的勇气,更要具备发展和争取以优势武器装备战胜敌人的智慧和能力。
记者:就您所在的空军指挥学院来说,在培育“智能型”战斗精神方面有哪些新尝试?
马文海:结合院校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战斗精神培育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思想。例如,我们在落实好总部规定的9门政治理论课教学基础上,自主开设了13门政治理论课程,新编修编了18本政治课教材,在全军院校科学发展观教学检查评估中,我院被评为先进单位。二是加强战斗精神培育的实践锻炼。我们在每年2次野外综合训练中,利用沿途的红色教育资源,深入搞好学习培育,磨砺革命意志,锤炼过硬作风。三是加强战斗精神培育的模拟训练。借助联合作业演练平台,让学员在网上模拟环境中感受战场环境,培养学员“忠诚、勇敢、善战”的战斗精神。
人物素描:赵和平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