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8日 星期五

    中国(无锡)吴文化节:

    传承吴地文明 推动区域发展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08日   07 版)
    来自两岸三地的泰伯至德宗亲举行家祭
    泰伯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会场
    无锡风景
    无锡市民在惠山古镇观看“大老爷出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30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携弟仲雍从陕西岐山来到“荆蛮之地”的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建国勾吴,开启了文明之地,吴文化由此发端。泰伯“三让天下”,被孔子誉为“至德泰伯”,受到后人景仰。吴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就了无锡的千年底蕴和百年繁华。

        无锡市委市政府认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利用好吴文化特色资源,对彰显城市个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无锡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建设和谐宜居的新无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保护、发掘、弘扬、传承吴文化,让吴文化成为无锡乃至吴地的核心竞争优势,从2006年开始,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举办中国(无锡)吴文化节。

        吴文化节由中国文联、国家文物局、江苏省委宣传部、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围绕“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这一主题,践行节庆活动的品牌之路。六年来,吴文化节本着打造“文化盛会、市民节日”,不断对节日内容进行创新,采用祭祀典礼、学术研讨、庙会展览、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无锡及整个吴地的灿烂文明,使节庆活动更具“品牌”气质,使之成为具有无锡浓郁地方特色、名扬海内外的知名节庆活动。

        2010年4月10日,在吴文化节祭祀典礼上,由千人参演的祭祀乐舞和200名武士击打的50只奥运“缶阵”,气势磅礴,令人震撼,深刻展示了吴文化数千年的历史底蕴和内在张力。同时,来自海内外2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9个省市的至德宗亲等各方代表,共同向吴文化鼻祖泰伯像行虔诚之礼。

        泰伯奔吴,开吴国礼仪之风。为感念先人遗泽,传承吴文化精髓,每届吴文化节都会在无锡吴文化广场上举行盛大的祭祀泰伯典礼。通过祭祀典礼这一纽带,让世界各地同胞聚首缅怀先人,接受吴文化精神洗礼,薪火传承吴地文明。

        泰伯像是吴文化节的标志性雕塑,由无锡籍雕塑名家陈钢等创作的泰伯铜像坐落于吴文化广场,成为祭祀典礼的永久文化标志。2011年祭祀乐舞长度由原来的20分钟延长到30分钟,演员阵容达到1500人,为历届最高。在香祭、乐祭等环节中,穿插诗文朗诵、击缶舞蹈、放飞氢气球等内容,力求以现代艺术手段彰显吴地文化底蕴。诗文朗诵加入了国际元素,将有300名中外小学生以诗歌朗诵形式赞美泰伯精神,弘扬吴文化中的和谐因素,展示吴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精深。

        吴文化是吴地文明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吴文化在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中凝结成创新开拓、尚文重教,崇工善商,精细婉约等文化特征。

        为打造吴文化研究领域第一学术平台,历届吴文化节都精心组织了“吴文化国际研讨会”,汇集国内100多位专家学者和理论精英,以独特的视角和翔实的史料,开掘吴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围绕特定的主题深入研究,并先后出版了《吴地文化通史》、《吴文化研究新论》、《吴文化与和谐文化》、《吴文化与工商文化》、《吴文化与创新文化》论文集,使吴文化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是国家级论坛,来自国内外100多位政要和专家以及联合国专员,纵论现代化过程中文保工作的时代意义和保护思路,先后发表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无锡宣言》、《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关于保护20世纪遗产无锡建议》、《关于线路文化遗产保护无锡倡议》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无锡宣言》,以其研究课题的国际性、前瞻性和全局性,成为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风向标”。无锡因此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常设城市。

        大阿福、庆子喜担、八仙过海等“老爷出会”,泥人、阳山桃木雕、竹刻、剪纸、面人等民间绝活展示,唤起了无锡市民对儿时吴地的美好回忆。这是惠山民俗文化庙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内容,也是无锡打造文化名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以吴地民俗文化大巡游为主线,串联、组合数十项展示、演出活动,展现吴地风情画卷和民俗工艺绝活,每年吸引锡城20多万市民参与,使庙会真正成为“市民的狂欢节”和“文化盛宴”。

        “惠民文艺演出周”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表演锡剧、昆曲、评弹、江南丝竹等,开展广场文艺演出、惠民电影放映周、美术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使整座城市成为高雅艺术和通俗文艺有机结合的大舞台。

        与以往的彩车巡游不同,今年将上演“古运河彩船巡游”。50艘彩船将连续三天泛舟古运河上,用流动的画面展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运河风光,以及两市(县)七区历史街区保护、现代化建设风貌。运河两岸还将设置水岸互动景点,安排锣鼓方阵、舞狮、舞龙团队表演,邀请“西水乐坊”女子乐队演奏民族音乐,邀请民间腰鼓、秧歌、木兰扇、空竹、柔力球等特色团队参与狂欢。

        吴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内在和灵魂。无锡以举办吴文化节为契机,把吴文化研究和保护与打造文化强市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吴文化、工商文化等,大力继承和弘扬无锡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人文优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开展。鸿山、阖闾城两大历史文化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启动清名桥、惠山、荡口等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八大文化博览园和荡口、严家桥等十大古村落的修复工程。加强大批文物及锡剧、惠山泥人、梁祝传说、锡绣、竹刻、纸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动惠山古街祠堂群、古运河、宜兴紫砂、吴歌等申遗工作,设立“非遗”传承中心,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至20个。

        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建设博物院、人杰苑、灵山梵宫和太湖博览中心(一期)、无锡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以及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乡镇企业博物馆等25座博物馆和薛福成、阿炳、徐悲鸿、刘天华等31座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农家书屋”建设经验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100%。

        文化产业展现蓬勃生机。加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等落户无锡,原创动画片数量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基地(园区)23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7个。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

        吴文化节以“创新和活力”为导向,依照“文化的盛会、交流的平台、人民的节日”总体格局,从内容到形式、从主题到风格、从策划到组织不断变换新意,成为无锡打造文化名城的重要创新载体。

        气势磅礴的祭祀典礼,编排新意叠出,引人入胜;论坛和研讨会,每年都有新主题,成为学术界研究吴文化的“品牌”平台,促使吴文化研究和保护向纵深和广度发展;惠山民俗庙会,在确保地域风味不走样的前提下,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艺术精品展内容年年不同,从展出无锡本土作者的摄、美、书作品,发展到邀请全国当代知名画家现场创作。

        坚持创新办节,使吴文化节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开阔了无锡打造文化名城的新思路。无锡在全国地级市首家成立“文化遗产局”,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有效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2007年跨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所属县级市都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成为全国唯一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群。《无锡文库》第一辑将在2011年吴文化节期间正式出版并举行首发式,80集无锡城市历史文化动漫片也正式播映,将充分展示城市文化保护、整理的新成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