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8日 星期五

    展望“十二五”·“两难”求解

    既把速度“低”下来 又让质量“高”上去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08日   01 版)

        ●访谈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访谈记者:张玉玲

        议题起因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当中,提出经济增长速度是年均7%;明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两难”求解 

        ●如何既能化解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又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如何既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处理好由此带来的波动?

        ●如何既提高居民收入,又管理好通胀预期?

        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经济增长速度是年均7%,这低于过去30年近10%的年均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了,会出现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可为什么还要下决心主动调低增速?

        刘世锦:中国经济过去30年保持了年均将近10%的高速增长,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增长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经济正接近高增长边界,未来几年将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低”下来,并不完全是我们主观上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客观规律使然。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以日本、韩国、德国等战后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历史经验为参照,当人均GDP达到1.1万国际元(购买力平价单位)的时候,增长速度一般会出现规律性的下降,降幅在3%左右。就中国来讲,2010年人均GDP已经将近8000国际元,按照目前的增长势头,大概过3至5年就会到1.1万国际元的水平,将会进入增长速度下降的时间窗口。

        增长速度一旦下降,表明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托的基本面因素将发生重要调整和重新组合。由此将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如何控制和化解高增长时期积累、增长速度下降后可能显露的风险,如企业盈利和财政收入下降、资产估值收缩、长期信贷回收困难等所带来的风险;二是如何加快形成创新驱动机制,使高速增长较为平稳地转入中速增长。

        应对这些挑战,关键是发展方式转变要有实质性进展。增长速度的趋势性回落,实际上是对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时间上的要求。可以说,今后几年是发展方式转变最重要、也是最有利的时机。错过这个时机,一旦速度降低再去解决矛盾和问题,付出的代价就可能很大。所以,“十二五”规划主动调低增长速度,为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体现了前瞻性和战略眼光。

        记者:现在,中国经济交织众多的“两难”问题:继续刺激经济增长需要减税,而为控制财政赤字又不得不加税;需要提高普通居民尤其是劳动者收入,但又不能把因惠民而增加的财政压力转嫁给政府与企业;地方已经投资的项目不能成为“烂尾”,但后续资金却不能再依靠已承债过度的“融资平台”……速度“低”下来,会否进一步加剧这些“两难”问题?

        刘世锦:其实,经济生活中从来就充满着“两难”乃至“多难”的问题,否则就不会有政策选择的问题。对这些“两难”问题,不仅需要短期权衡,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考虑。比如,有人担心经济速度降下来了,会影响到就业。如果维持原有的产业和就业结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但应看到,近些年随着“民工荒”、“招工难”的出现,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虽然我们仍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可更多看到的是就业结构上的问题——农民工招工难的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却难以缓解。如果我们加快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升级,扩大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同时放宽准入,加强在金融、技术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增加自主创业机会,大学生就业机会将会大大增加。

        同样,对农民工来说,如果我们在城乡统筹、农民变市民的政策上能有大的进展,相当多的农民工就会在城里扎下根来,稳定就业,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企业招工不仅数量会增加,而且质量也会提高。

        所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要解决“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质”的问题,不仅就业领域,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记者:速度“低”下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就会以负面效应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房屋限购令,使房地产开发速度放慢,不少人就担心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的“硬着陆”,会使投资增速放慢、信贷紧缩,造成工业活动减速。如何破解房地产业带来的这“两难”矛盾?

        刘世锦:房地产直接关系民生,同时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容易产生资产泡沫的领域。这种复杂性质决定了对房地产只能采取有保、有控、有压的综合性对策,而不可能是单一政策。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要长期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居民住房供给体系,尤其是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缓解住房需求,也能带动投资。

        除了政府直接增加财政投资外,还应通过多种政策手段,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使房地产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值得指出的是,抑制房地产泡沫并不意味着限制居民正常的住房需求,相反,是为了避免房地产发展中大的起落,从而为持续稳定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创造条件。

        记者:所有这些“两难”问题,归根结蒂是中国经济速度和质量的问题。从长远看,需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从短期看,将有怎样的“两难”问题?

        刘世锦:当前的一个“两难”问题,就是如何在应对通货膨胀中正确处理农民和城里人的利益关系。此番物价上涨,农产品是“领跑者”:一方面,价格上涨有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这就要有个平衡——既要保证农民真正成为农产品涨价的受益者,也要保护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

        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正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上半年对全国的抽样调查,农民工平均月收入达到1720元,比2007年高出660元,平均增速达到17.5%。由于农产品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而需求稳定,农产品相对于工业品的比价提升是一个长期趋势。这也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农业和非农产业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不能忽视价格上涨对中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的影响。直接的办法是对中低收入者以适当补贴,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使价格上涨不对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形成大的冲击。从长期看,则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提高全社会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适应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