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7日 星期四

    百亿票房背后的艺术隐忧

    ——解读《201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07日   09 版)

        故事片年产526部、票房跨过百亿大关,这个市场利好消息给2010年的中国电影一个狂欢的理由。虽说没有商业,电影不成为产业;然而,只有商业,电影就不成为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创意产业,审视它时一定要超越简单的经济指标。在为产业繁荣欢呼雀跃之余,我们应该注意到考量电影发展的另一个指标——艺术创作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近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1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理论评论家们在从剧作、导演、表演等角度,对2010年中国电影艺术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给出了“平淡而不平凡”的评价。报告指出:“这一年中国电影在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上已经有所改善,尽管精品力作还不多,但整体艺术水准在稳步提升。”

        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越来越从容

        回顾2010年电影艺术长廊,不同题材类型、不同风格样式的影片你方唱罢我登场:《第一书记》、《村官普发兴》……主流电影尝试突破模式化和概念化的限制,用平民视角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商业大片不再简单地将商业元素叠加,逐渐走上商业与美学融合的道路;《决战刹马镇》、《叶问2》、《西风烈》……电影类型化探索不断深入,贴近观众多元需求和娱乐期待;《山楂树之恋》、《钢的琴》、《我们天上见》……艺术电影少了孤芳自赏,开始自觉地与更多观众进行对话。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电影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越来越从容。“如果说以前电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提升中国电影的商业影响力的话,那么目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则是提高艺术竞争力。”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说。

        市场繁华无法掩盖创作危机

        商业资本对电影业的介入,犹如一把双刃剑。《201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指出,电影市场繁荣吸引大量资本,资本的特性使电影创作在艺术理想和现实生存需要之间不断冲突、妥协、变异,合拍片和联合投资影片大量增加,一部电影往往同时面对多个投资者,主创人员的独立性受到更多束缚与牵制。

        “电影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直接反馈到创作层面上来,成为市场繁华无法掩盖的创作危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胡黎红指出,电影人的创作视野局限在较狭窄的领域,模式化、概念化、趋同化倾向不同程度存在;商业价值与艺术品质完美结合的影片屈指可数,相当一部分影片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暴露出美学失范和艺术表达的苍白,不少创作片面强调娱乐,缺乏对文化和价值表达的关注;电影思维、电影叙事和电影类型表现出原创精神的萎缩和原创力的缺失,现实主义精神遭到削弱。

        近年来,在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三元格局中,艺术电影明显萎缩,以往活跃于各大国际电影节上的身影也出现了“淡出”趋势,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危机的一个明显特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李春认为,中国艺术电影步入了创作低潮期,这必须引起电影人的高度关注。“尽管艺术电影是小众的,但正如工业领域不能缺少自己的研发系统一样,我们需要艺术电影以其先锋性、实验性和原创性的特质,为国家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电影艺术发展需把表演短板补齐

        葛优、王学圻、陈道明、姜文、徐帆……2010年,一批优秀的中年演员集体发力大银幕,构成了该年度电影表演艺术最华美的篇章。从宏观角度看,这一年中国电影的女演员表现略显疲软,尤其是青年女演员。男强女弱,中老年强青年弱,成为近年来一直延续在电影表演领域的独特现象——《201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对中国电影表演艺术领域的表现这样评价。

        “中国电影艺术的两个重要短板,一个是剧作,一个是表演。然而,剧作问题,全民重视,业内忧患,而表演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赵宁宇分析道。在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电影演员更多被捧成了明星,这种明星制在电影投资、创作、宣传发行等产业链条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201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我们看到,2010年大腕小腕们的片酬水平继续飞升,而演员过高的片酬,导致制片方被迫削减其他方面的制作经费,直接影响影片艺术水准的提升。赵宁宇说:“演员片酬问题的关键,不在演员,而有待于产业格局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演员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在市场环境里如何沉下心来学习体验,使演技水平和片酬同比提升,增强中国电影最‘软’的这块软实力。”他进一步举例说明,比如面临类型片的崛起,应该着手对类型片表演技巧和训练方法的研究;电视剧演员进军大银幕,如何使自己的表演更适合电影的特点,也需要钻研和努力。

        学术研究和理论评论不应缺席

        中国电影的发展,需直面问题,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李春说:“中国电影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在萎缩之后的适度膨胀,是一种补课行为,而非中国电影的全部形态。因此,需要我们以宽容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应对。但这些‘适应市场’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变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创作,恐会将电影创作层面的问题延伸到文化、社会的层面。这一点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及时纠正。”

        《201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指出,在创作与市场、艺术与商业关系之间,亟待一种有效机制来制衡,而这个机制所需的理论建设、艺术批评与产业市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要发展电影产业,繁荣电影创作,建立电影强国,一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与理论评论队伍,认真地从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关照、研究和解决电影创作中的一些倾向性的问题。

        “与电影发展同步,中国电影研究工作在此时也应该出现一个学术转向。”饶曙光指出,“以前我们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产业研究领域,下一阶段我们的任务则应该是有效帮助中国电影建设完整的文化体系。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电影理论批评和电影学术研究将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中国电影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尽早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我们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

        本报记者 李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