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6日电(记者 陈劲松)清明节前后,本报4月1日整版专题报道《〈英烈坟茔今何在〉——清明节前的寻访》、4月6日头版头条消息《烈士陵园成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图片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总政宣传部宣传局在给本报来函中说:“贵报精心策划推出的《英烈坟茔今何在》特刊和《烈士陵园成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稿,主题突出、基调鲜明,唱响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成为清明节宣传报道的一大亮点。这组报道信息丰富、点面结合,既有国家业务部门政策措施和权威数据的发布,又有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缅怀革命先烈的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还有李大钊、刘志丹、董存瑞、苏宁等革命英烈的事迹回顾,读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编辑部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全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对于激发广大官兵的荣誉感自豪感,引导各部队充分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知党信党爱党跟党走’教育,特别是深入持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说,光明日报的报道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激起他们的情感涟漪;光明日报的作为是一个民族和政党的铸魂行动。公方彬认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危机是历史虚无、精神蜕变。而之所以导致虚无和蜕变,最重要的是精神血脉被切断。缘于此,一位伟人断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精神的血脉要延续,必须借助优良的载体。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最优良的载体,最能彰显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伟大,最能印证信仰信念力量的,是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千千万万烈士。是他们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引领着我们的价值追求。所以,只要我们时时缅怀和追思,并且不断从英烈身上获得精神力量,找到价值追求的方向,就一定不会媚俗和颓废,就一定会昂扬向上。
本报的上述两篇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新网、环球网、凤凰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人民网网友留言说:“烈士们,我们会无时无刻不想念着你们,是你们,使我们变得高尚,变得积极。我们定会坚守着你们的信念。”网友在凤凰网上大量留言。“假使在一个国家里面,那些牺牲生命健康幸福去保卫国家的勇士们,其社会地位,反而不如大腹便便的商贾,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就一点都不冤枉”——陕西省网友“古道陈沧”引用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的名言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广东省惠州市网友“大尾巴羊”饱含深情,写下祭奠英烈的话语:“他们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战,为自己的信念而战,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们的价值无法衡量,更不能因为某些变化而否认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存在是民族至高荣耀,正因为他们,华夏才得以繁衍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