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6日 星期三

    理性关注科技时代人类未来

    ——“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06日   07 版)

        近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协办的“2011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未来研究与现代科技及风险观念、未来研究与思维方法的变革、未来研究与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变化、未来研究的观念、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未来研究与现代科技及风险观念

        与会学者认为,未来研究唤起了当代社会的危机意识,对于改进当代社会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教授从未来学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生物技术带来的风险,认为随着生物技术的日益强大,人类在当代面临着社会、安全、健康等全方位的风险。生物技术带来的严峻风险要求我们深化责任意识,使企业、政府、媒体各尽其责。 

        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则从后现代理论的视角,阐释了传统的“未来”观念在当代风险社会所遭遇的困境,他认为风险观念作为后现代理论对现代理论的挑战,要求对传统的未来观念进行调整,在进行风险预判时从未来角度往回看,规约当下行为,变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为“创造性创造”。

        未来研究与哲学观念及思维方法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晏辉教授认为,从哲学层面研究未来,就是研究“关于未来”的哲学问题。我们应立足价值哲学的视角,揭示人类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如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欲望对意义的僭越,秩序的丧失导致的有价值无意义的后果,利益需要的平面化所导致的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的紧张状态等。

        北京师范大学王天民博士认为哲学层面的“未来”概念作为价值观念,意味着人们对美善生活的诠释和向往,其真实意义生发于人们的生存境况之中。在由自然等级、伦理等级和精神信仰等级交感而成的生存境况之中,“未来”概念超越了时间意义的“未来”幻像,获致了真实的“美善”意蕴。

        中国政法大学张秀华副教授立足于工程与未来的关系阐释了工程与未来的人性意义。她认为,人是面向未来的能在,工程是人类最切近的生存模式,工程活动必然是植根于未来的,人应当面向未来“去工程”,从而超越技术时代的工程理念和工程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朱红文教授立足于广义设计论,认为未来哲学是设计哲学,哲学层面的“未来”概念应“动名词化”。他通过辨析“创新”与“创造”、“发明”与“发现”与“未来”紧密关联的概念,阐明了“未来”哲学的设计论属性,同时批判了认识论主义哲学对“设计”、“未来”等概念的意义遮蔽。

        未来研究与社会经济、政治及生态变化

        从未来哲学的角度探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中央财经大学张苏副教授通过分析近代以来社会分工的脉络和高等教育的主题转换,从未来学的视角探析了人类经济活动的趋势和教育事业的重大变革。他认为,面向未来高等教育要从重点解决人类经济增长的问题转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即现代技术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物质欲望的过度膨胀造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

        青岛海洋大学王书明教授从未来学的角度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他指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加强企业和政府的生态建设责任,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社区建设同步推进,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未来研究的观念、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认为,未来研究的核心是研究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及其价值问题,未来研究作为一种综合研究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领域、哲学与科学两个视角,未来研究的特点是预测与不确定的二重性,未来研究的方法趋势是复杂性方法、人文方法日益增强。

        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认同以复杂性方法作为未来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他进一步提出科技时代的未来研究要坚持把科学作为复杂系统中的主导性序参量。他立足于未来视角和复杂性方法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传统文化是具有多重变量的复杂系统,单纯强调一种因素对其未来发展的决定意义是不恰当的,探析传统文化的未来趋势需要坚持表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理性与情感、普适性与地方性等一系列辩证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充分肯定了此前关于未来研究的学理性梳理,并就未来研究的文本依据进行了展开性说明。他认为,奈斯比特和托夫勒等人的著作对于未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今天的研究要走出新路,探索新途径。他赞同把科学作为社会复杂系统运行的主导序参量,但认为文化与文明具有一体性,反对把一种要素单独抽取出来并以此否定要素所在文明系统的做法。他呼吁当代中国人要有国人意识,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王天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