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5日 星期二

    约定背后的精神坚守与价值力量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05日   01 版)

        本报讯 光明网4月2日发表评论员文章《约定背后的精神坚守与价值力量》。文章说:

        15年前,为了一句不是约定的约定,李维贺二儿子的同学、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同学决定承担起子女的责任,这责任他们一担就是15年。15年后,66岁的李维贺还清了当年欠下的7万元欠款后,千里寻亲,要亲眼见一见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闺女”,要当面替已在天堂里的儿子说一声“谢谢”。(4月1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

        在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主人公都是一些平凡人,但恰恰是这些平凡人,用爱心、责任、诚信演绎出最可贵的人间真情。工作还没着落却主动承担资助责任的毕业生们,经历了丧子之痛仍选择勇敢地活下去,坚持打工还债的农民李维贺,总是说着“我家不急”,从来不找李老汉还钱的乡里乡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坚守。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这样描写纯朴实在、使人升华的人类情感:“那是细微的、低沉的呼声汇合而成的弥天漫地的飓风”。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是如此,每个公民点点滴滴的爱心举动汇聚起来,将会形成爱的海洋,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感累积起来,将会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则可以让爱传播得更远,让民族的精神脊梁更为坚实。由一个约定开始,15年的默默资助唱响了一首爱的交响曲,感人至深,其所折射出的新时代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足以引发我们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思考。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面对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要克服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就必须找到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来引领前进。

        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外在表现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理想,而内化为每个公民的道德风范和优秀品格。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15年的故事,既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朴实、最令人感动的诠释,同时也是中国时代精神与文明进程的缩影。那沉甸甸的约定背后,存在着无法用金钱和物质衡量的价值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振兴的精神根基,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更多“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报道见光明网主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