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4月3日电(记者 颜维琦)“中国企业从小到大的路走得不平坦,而从大到强、到优的转身,更加艰难。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做到员工与管理者想法一致,焕发出的干劲和竞争力将是无比强大的。”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胜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宝钢要争创世界一流,成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司典范”,必须充分了解人、关注人、激发人,在形势政策教育中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宝钢,形势政策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企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和问题的“交底”,是对员工切身诉求的聆听和回应,是对每一位员工智慧和潜力的挖掘与释放。目前已编发的103期《宝钢形势任务教育》电子内刊,是宝钢人喜爱的便利读物。中央会议精神和各项政策的传达、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专家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宝钢的机遇、集团各基层单位的优秀实践等等,都可通过这一“简单、速度、成本”的方式获得。在刘国胜看来,“公开、透明、知情”,是形势政策教育的首要目标,只有跟员工“掏心窝”,让员工“知己知彼”,形势政策教育才能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重大事件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员工决定产品,员工决定服务。”在制造业,打造一流产品,先进的技术固然重要,人的因素更不可或缺,宝钢深谙此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宝钢发起了“最佳实践者”活动,鼓励每一位员工从身边做起,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廖礼宝,宝钢股份设备部机械设备首席工程师,针对铸造渣罐易开裂、寿命短的难题,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焊接结构渣罐,每年可降低成本1000多万元;张卫华,特钢事业部炼钢厂原料作业区配料工,废弃汤道砖中吸铁盘无法清理的残留冷渣钢,他克服困难,自己动手清理,一年拣出60吨冷渣钢,价值约60万元……着眼每一位员工的发展,着眼每个岗位、每位员工在每件事上的最佳表现,宝钢赋予传统的形势政策教育以新意,在基层引导中不断夯实企业做强做优的根基。眼下,“最佳实践者”活动还在持续开展和深化,将致力提升员工的意愿和能力,建设一支优秀的自主型员工队伍。
而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必须将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想法与企业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把形势政策教育做到“人”心里。通过多年实践,宝钢探索出“三位一体”的问题搜集机制:企业党委和经营管理者主动收集;工会每年一次在5000人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团委牵头组建“桥论坛”网络平台,收集员工的需求和关注点,7天之内必须有答复。目前“桥论坛”已有3万多名员工注册,解答各类问题3000余个。
在这样一种被尊重、被关注的环境里,越来越多的员工自觉、主动地投入工作和创造。宝钢以创造者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达到50项,有17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宝钢股份每年1000多项专利中,五分之一是由工人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连续五届设立一线工人成果奖项,宝钢工人3次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