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3日 星期日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报道

    56封“家书” 15年的爱与感动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03日   01 版)
    15年来李维贺与同学们的往来信件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群体十五年如一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义举,令许多人为之动容。15年里,他们之间有56封来往信件。记者在河北农大看到了这些信件。

        一个个老旧的信封,一张张发黄的信纸,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收发地址,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表情,饱蘸着同学们对两位老人的牵挂和浓情厚意,以及两位老人溢于言表的感恩之情。它们折射出当代优秀大学生群体的无边大爱和责任担当。

        “以后你们大家就是我们的靠山”

     9301班全体同学:

        你们好!来信收到,内情尽知。汇款收到,请全体同学放心。

        在千里之外还有这么多孩子来关心鼓励我们,从内心感到温暖。以后你们大家就是我们的靠山。宝元虽走了,我们精神不空虚,我们一定坚强起来,好好活着。你们说话是真的,办的都是实事。再内心真诚地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怀。

        ……

        我们想你们如同想宝元一样,能见到你们,如同宝元复生。

        ……

        宝元父:李维贺 

        同学们回忆说,李宝元手上一直戴着一个镯子。宝元的父亲在失去一个儿子后,害怕悲剧重演,他们以这种方式祈求小儿子的平安。

        然而悲剧不因你害怕它就停止上演。噩梦终于再次降临到这个本已风雨飘摇的家庭。李宝元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李家天崩地裂,幸而还有93级1班的同学们在。

        李宝元最初在保定住院时,全班男生轮流到医院陪床,尽心尽力;他转到北京住院期间,母亲因过度悲伤一病不起,父亲只能赶回老家照顾母亲,于是整整一个暑假,都是同学李景岗守护在他的身边,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

        同学们不仅出人出力,还在辅导员的倡导下组织班级、全系范围内的捐款,并委托杜彦敏等3名同学带着筹款和礼物,亲往北京看望。回忆这段经历时,将近不惑之年的牛树启眼睛红了。他的同学和妻子时翠平更是哽咽了:“他们三个去的时候,我们多么盼望他们能带回宝元好转的消息。可是他们回来后,我们却知道宝元不行了。”时翠平再也说不下去,一声长长的叹息,寄托了多少对昔日同学的怀念和痛惜。

        李宝元离世后,同学们自愿承担起安慰资助两位老人的责任。

        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身材高大的牛树启默默走上讲台,用粉笔写下了一行地址“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看着黑板上醒目的字迹,同学们作了一个永远的约定:“宝元的父母,我们得管!”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同学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默默地从四面八方为两位老人写信、汇款。

        牛树启和时翠平夫妻每年腊月在给自己父母汇款问候的同时,必然会给宝元的父母写信汇款,他们两个互相提醒,把问候二老当作年关里的大事去办。

        今年春节前,时翠平自己身体小恙,几天不能出门,当她的身体稍微好转,就强撑着去给二老汇款;从最初的100元,200元,再到现在的500元,他们从未间断过对老人的资助。

        ——记者感言:这群与李维贺老人毫无血缘关系的同学,就这样说着真心话,办着实实在在的事,十五年始终如一地默默帮助两位老人,从未犹豫过,从未间断过。不是英雄却成就壮举,令众生感动,让远去的灵魂得以安息。

        “真正没有变化的只有一样,人世间的真情是永恒的”

     李叔、李婶:

        你二老可好,久未联系,心中甚是挂念……如有什么为难之事可来信告知,政武和其他同学们自当尽力。

        这两年来,我生活中也发生了不少变化,2000年5月份,我母亲去世,使我饱尝失去亲人之苦,2000年11月份,我也有了一个儿子,使我品尝了为人父母之不易,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岁月匆匆,转眼毕业都快五年了,一切都没有变化,可一切又都在变化。而真正没有变化的只有一样,人世间的真情是永恒的……

        政武 

        2002年1月22日

        正是杨政武说的这人间真情,使得93(01)班同学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着、牵挂着宝元的两位老人。

        宝元在世时对同学们说过,哥哥过早地离世了,孝敬父母的担子压在了自己的身上。然而他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因同样的病情,带着无尽的牵挂,在即将大学毕业时撒手人寰。

        “宝元的父母由我们来孝敬,一定要对得起逝去的兄弟!”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杨政武说,“但凡老人身边还有孩子,也就不必我们这么牵挂了。”

        杜彦敏是班长,他在校时多次组织同学援助李宝元和家人,毕业后无论实习、下乡锻炼还是工作调动,从未间断过对两位老人的问候和资助。在他至今珍存的李维贺老人的回信信封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地址。正是这亲如父子的真情,让杜彦敏每一次工作变动,都深深刻在李维贺老人的心中。

        杜彦敏先后三次赶赴承德农村探望二老,有时见不到二老,就把钱和礼物暂时放在老人的邻居家中。老人的邻居们说,只要见到有人拿着大包小包打听李维贺家,就知道同学们又来看望老人了。

        ——记者感言:不被要求,无人督促,只为生者对逝者的感怀追念,只为永恒不变的真情,只凭良心的自我约束,再没有谁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与我无关”。26个真情“儿女”,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真爱之歌。

        “难得你们:有心、有情、有义的人”

     彦敏见字:

        ……我诚心地感谢,彦敏你们几位同学在百忙中来信打听、鼓励和支持我们无儿无女的人……高峰、贵鹏同时也来过信,以后高峰又来到家看看,住两天就走了。赵锦在春节前来过信,还邮来一张贺年卡。难得你们:有心、有情、有义的人。

        大爷:李维贺 

        98.2.22

     伯父伯母:

        ……

        伯父伯母不要夸我们,“有情有义”或许还沾点边,我也非常希望我是这样一个人。至于出人头地嘛,谁也不知道将来,我们只是尽力罢了。

        ……

        小锦 

        98.6.22

        “有情有义”,太适合形容93级1班的同学们了。当年的辅导员黄老师在提到这件事时说:“从我听到同学们帮助宝元父母的消息后,就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孩子十五年如一日,坚持资助宝元的父母?”他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每个人都那么朴实真诚,班里的同学从未因为矛盾纠纷找过我”,“那个时候指导他们开展是非观的大讨论,可能从那个时候就在他们心里建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吧”,“93级1班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三点:朴实、团结、上进。”

        当被问及如何能坚持十五年默默无闻信守承诺时,所有受访同学无一例外,都淡淡地说,这是应该的,“我们觉得这没什么,真的没什么”。

        他们把这一切,都归结为母校河北农大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我们都是农大人,换成任何一个人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这么做的。”

        在河北农大校园宝鼎上镌刻着“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特别醒目,一个大大的“德”字已经深深植根于一代又一代农大人的心中。

        ——记者感言:火红的青春岁月,共同的生命往昔,有了一样的追求,一样的信仰,一样的为爱为责任而义无反顾,无论时隔多久,只要一个眼神,彼此就可以心领神会。有最朴素的道德如影随形,定能走出大写的人生。(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王坤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