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1日 星期五

    厦门大学有个“感恩南强”基金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1日 16版)

        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新生代,现代大学生认为所得到的爱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意识,这种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厦门大学在90周年校庆之际,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成立“感恩南强”基金,把感恩的种子悄悄“种”在学生心里。

        ■嘉宾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09级学生张旭

        厦门大学老师林金枝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10级学生张百合

        林金枝:厦门大学于1921年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对陈嘉庚的橡胶工业产生严重影响,公司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当时汇丰银行和一个准备支持陈嘉庚公司的财团要求陈嘉庚停办集美、厦大两校,卸掉办学包袱,东山再起。陈嘉庚回答:“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1931年8月,陈嘉庚公司的所有借贷陆续到期,却无力清还,公司被迫接受汇丰等债权银行的条件,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会由汇丰等债权银行派代表组成。也就是在这段极其艰难的时期,陈嘉庚卖掉了新加坡林密小山中的3栋楼房,维持住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正常运转,这林密小山中的三座楼房,是陈嘉庚原本为他的两个儿子购置的别墅。陈嘉庚的这一举动被称之为“出卖大厦,维持厦大”。

        邬大光:90年来,每个厦大人都清楚地记得校主陈嘉庚先生“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铮铮誓言,陈嘉庚先生不仅留给我们一座美丽的厦大校园,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已无需变卖家产来支持厦大的建设与发展,我们需要的是爱心,需要的是感恩祖国、感恩社会,将校主爱国爱校、尊师重教的精神不断地延续下去。

        林金枝:感恩、奉献与责任是厦门大学校史里最为浓郁的笔墨,和厦门大学完善的硬件条件相比,这种熠熠生辉的陈嘉庚精神更是厦大精神传承中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感恩教育不是给学生讲大道理,而是让他们在有心无痕、潜移默化中受影响。

        林金枝:厦大本科一二年级在漳州校区,三四年级再搬回校本部。每年,学生们在搬回校本部时,总会留下大量自行车。学校就“变废为宝”,将那些无人认领的废旧自行车整修改造成“新”车,供学生免费使用。在提供学生方便的同时,学校也将此看作是一个教育学生文明修身的机会,借此激发新生的感恩之心,养成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张旭:因这些车子统一漆成绿色,所以同学们亲切地称它们为“小绿”。使用过程中,自行车若有损坏,同学们就将其送到指定维修点免费修理。一次,我们的一个团支部在维修自行车的过程中,给维修点的一对修车夫妇,送了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些感谢的话,但没想到的是,就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居然把那对夫妻感动哭了……这时我就想,平时我们可能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但是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人在为我们的成长默默地付出着,而对这些人,我们却忽视了,没有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所以那次活动后,也让我们深深意识到,应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谢身边每一个帮助自己的人。

        邬大光:成立“感恩南强”基金目的也在于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奉献的意义,进一步强化感恩的信念。

        张百合:以前只知道厦门有一个陈嘉庚。来厦大读书后,常常听到他的生平事迹,陈嘉庚精神成了我们的骄傲。这次成立的“感恩南强”基金,让我们对陈嘉庚先生当年倾家荡产兴资助学有了更深刻了解,深深觉得我们能有现在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实属不易。

        邬大光:捐资奉献、感恩母校是厦门大学的一种优良传统,很多厦大校友早就开始了这种感恩行动。厦门大学有一个奖学金,名为“杨容容奖学金”,它最为与众不同的——它是厦大校友劳敏女士的孩子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中五学生杨容容为厦大学生设立的。为了这个奖学金,17岁的杨容容把自己从小学到中学历年所获校内奖学金及参加校外各类竞赛所获奖金共20万港元,都拿出来了,厦大再配套20万港元,奖学金用来奖励家境贫困的厦大优秀学生,每年20人,每人2000元港币。厦大校友这种感恩、奉献的精神,不仅强烈地影响着自己的子女,更是深深感动着所有厦大人。如今一栋栋由厦大校友认捐的宽敞教学大楼,一项项来自校友资助厦大困难学子的奖金,都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和激发着同学们的感恩之心。

        张旭:厦门大学历史悠久,很多历史建筑都很宝贵,这种美丽的校园风景需要每一个厦大人的爱护,当知道“感恩南强”基金将有一部分用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项目,许多同学都踊跃捐款,大家觉得假如没有参加这样的义捐,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林金枝:尽管学校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捐款,但是有的班级几乎所有学生都自发参与义捐。当学生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快乐,在感受他人奉献和参与奉献的潜移默化中,拥有了一颗感恩之心,学会了对他人充满了爱心,学会了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从而为当一位高尚的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张旭:在参加“感恩南强”基金奉献义捐中,我觉得我们只是做了小小的一点奉献,而相比之下,母校对我们付出的则太多了。比如宿舍热水器全部换新,更方便了;学校米饭是免费的,虽然我们每个人每天吃的饭量可能不大,但是累计起来,厦大却是要为此付出很大一笔费用……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大学生怎么能不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更何况厦大和社会为我们所奉献的又岂止是“滴水之恩”。

        (通讯员 王炳华 李静 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