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1日 星期五

    清明扫墓当戒奢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1日 05版)
    3月26日,一位市民在银川市福寿园用绢花祭奠亲人。当日,银川市各陵园迎来清明节前扫墓高峰,前来扫墓的许多市民放弃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的祭祀方式,选择用鲜花、绢花祭奠亲人,寄托哀思。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高档祭品热销

        “烧纸40元,金元宝20元,冥币20元,供果20元,香烛15元。每样都不算贵,但加起来却花了一百多元。”距离清明节不到几天了,40岁的山东省鱼台县的刘阿姨已将清明祭祀用的物品准备齐全,祭品还包括“手机”、“电脑”、“汽车”、“别墅”等“高档”祭品。

        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仅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消费”便高达100多亿元。今年的清明节即将到来,因清明扫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

        3月29日,记者以购买祭祀用品为名来到北京郊区一祭祀用品店,发现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祭祀用品,有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手机等现代家用电器模型,还有别墅、汽车、飞机等纸扎模型。店主说:“现在实行‘个性化定制’服务,拿纸花来说,以前都是纸扎的黄菊花,现在连百合什么的都有了。”

        在随后的采访中,市民王先生感慨地对记者说:“我记得四五年前,清明节祭祀亲人花上几元钱就行了。而现在,光烧纸就要二三十元钱。看到别人都带着很多其他的东西,咱也不能太寒酸,再稍微买点儿,就要花个百八十元的。”记者随机调查了5名市民,他们都告诉记者,每年的“白色消费”近百元。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高档祭祀用品不仅在普通市面兜售,在网站上也出现了专门售卖如冥币、金元宝、家电家具等祭祀用品的网店。在淘宝网上输入“祭祀用品”4个字进行搜索,找到商品目录52页。这些商品种类繁多,标价最高达上万元。近年来,祭祀用品种类越来越多,价格也普遍上扬,如今在一些地方人们每年用于清明祭祀的费用正在不断增加,“百亿元”这一数字还有增大的趋势。

        巨资祭扫背后

        3月29日上午,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带家人来扫墓的王先生,他表示,本该是怀有虔诚、敬畏、安和之心的清明一日,在“炫富”心态的推波助澜下,开始变得流于形式了。王先生说,急于攀比炫富的活人,想要通过给死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祭品表现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些人虽说年年都要去先人墓前风光一把,实际上并不会被社会认同为孝子贤孙。”

        面对每年清明花费巨资祭祀的现象,光明网网友“他山之石”质疑:“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花费如此多的金钱来祭拜我们的祖先,我们是否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已逝者的思念?”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思念的时候,通常会借助一定的仪式,清明扫墓祭祀便属于这样的一种仪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洪大用指出,但现在却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部分人在进行清明扫墓祭祀时只关心注重扫墓、祭祀的形式,而忽略其实质精神层面的意义。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偏离了清明扫墓祭祀的传统文化意义。

        “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种类增多,各种用于清明祭祀的用品相继出现在市场上,继而出现专门经营祭祀用品的行业。”山东省某地民政局一干部对记者说,一方面,商家会通过各种销售手段逐渐让人们接受这些商品;另一方面,很多人在炫富或从众等心理的影响下,购买诸如金元宝、“手机”、“电脑”等高档祭祀用品。这部分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高档祭品是身份的象征,为了“面子”,他们也需要购买高档祭祀用品。

        对此,民俗专家分析指出,清明节本来是通过扫墓祭祀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现在的一些市民在从众或炫富心理的影响下,竞相攀比,购买高档祭祀用品,这本身就是不够理性的。

        勿忘“厚养薄葬”

        与上面做法不同,记者在北京郊区遇到正和家人一起植树的张先生,他表示,我国清明时节本来就是栽花种树的好日子,正宜栽种树木。“看着亲手栽种年年都会生长的树木,追思逝去的父亲,不仅恢复了清明应有的传统诗意,而且还低碳环保。”

        记者在北京的一些中小学校了解到,目前北京部分中小学教育中已引入“清明教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和理解孝道的内涵精髓,从而让“厚养薄葬”真正成为未来的社会风气。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好好孝顺。清明祭祀只是一种形式,并不会因为我们购买了什么样的祭祀用品而决定我们对已逝者的思念程度。”家住北京昌平区的李先生说。

        “古人道:‘厚养薄葬’,我倒是觉得这个美德值得今人效仿。”江苏徐州民政部门一位干部对记者说,现如今,经济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高了,给老人吃好的、穿好的也就是举手之劳。但对于老人来说不是有吃有穿就是幸福,我们还是要提倡“厚养”,用心关爱老人、经常抽空儿陪陪老人,让他们真正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如果活着的时候让他们感到寂寞孤独,死了花再多的钱、丧事办得再风光,那也只能是给活着的人看,说白了是“作秀”,对于亡者则是毫无意义可言。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郭强指出:“清明高档祭祀用品的出现,告诉我们在进行清明祭祀时,除了考虑传统习俗、文化因素和大众心理等的影响,还要提醒人们增强环保和节俭意识,提倡文明祭祀。要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多尽孝道,而不是用所谓的高档祭祀品来尽孝。”

        此外,民俗专家提醒,市民在祭祀时可以选用以下九种文明祭扫方式:音乐祭祀(播放逝者生前最喜爱的歌曲)、鲜花祭祀(用菊花、百合花以及逝者生前最喜爱的鲜花祭扫)、社区公祭(专职礼仪师进驻社区,由社区组织辖区居民敬放过逝亲属遗像,逝者家属宣读祭文,公祭群众敬献鲜花)、植树祭祀(以植树的方式祭奠故人)、网上祭祀(在互联网、殡仪服务网站开展网上祭祀)、签名祭祀(组织群众集体签名)、放飞思念(组织居民开展放飞白气球、放飞思念活动)、家庭追思会(将逝者的照片、录像资料制作成光盘观看)、洗墓祭祀(清洗逝者墓碑)。

        (本报记者 李 可 本报通讯员 李 萍  熊 思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