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3月30日电(记者李陈续 通讯员张瑾)“今年毕业的学生已经有75%以上落实了就业单位”——2011届本科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刚刚开始,合肥工业大学6000多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就有近5000人签订了就业协议,虽然近几年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显示,车辆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早在上个学期就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
“突破就业瓶颈,不仅要切实提高培养质量,还必须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紧盯社会需求风向标。”合肥工大校长徐枞巍介绍,学校十分重视加强就业工作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致力于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相互促进。在合肥工大,就业部门不仅参与每年招生计划的制定,而且就业部门每年编写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中提供的各类就业信息,也成为该校调整课程内容、培养方式,优化专业设置,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或教学大纲的重要依据。
紧盯社会需求风向标,合肥工业大学围绕社会的显性需求,对人才培养优势不强、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个别专业逐步减少或暂停招生;同时,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就业市场急需的有关专业人才,学校或调整招生计划、增加相关专业招生数量,或依托优势学科筹办新的本科专业。
合肥工大还注重对“隐性”需求的研判和把握。对部分专业特色强、培养质量较高,却因暂时因素导致就业低迷的专业,合肥工大在保证基本招生数量时,通过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强化科研等措施,保存师资,加强专业建设,随时准备再次“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