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31日 星期四

    推动学报改革 促进学术创新

    本报举办“高校学报出路何在”座谈会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31日   02 版)

        本报北京3月30日电(记者肖国忠)从本月21日开始,本报在突出位置开设了“高校学报出路何在”专栏。迄今为止,该栏目共刊发了8篇有关高校学报改革和发展的文章,受到读者广泛关注。为了将该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本报今天邀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以及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光明日报社,共同探讨高校学报的改革思路,力求为我国高校学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本报总编辑胡占凡在致辞中说,目前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创新主体,其研究人员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4/5,研究成果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85%以上。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推动和彰显中国学术交流和创新的公共平台作用,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深入探讨,集纳智谋良策,进一步推动大学学报的改革与发展。

        与会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报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实施“名刊工程”以来,学报为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应当看到,高校学报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高校学报普遍存在“全、散、小、弱”现象,“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在整体上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水平。因此,对传统高校学报加以改革,使其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乃是当务之急。

        学者们指出,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以便找准“病因”,更好地“对症下药”。事实上,高校学报所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目前学术评价机制的一个缩影,是科研体制的一个整体反映,涉因甚深。要想加以解决,其根本在于有关主管部门与高校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学者们表示,对于高校学报,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不仅是“专业化”或“综合性”办刊方向问题,而且要提高学报的整体学术水平,塑造各种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这需要通过配备职业化的编辑人员,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设置特色栏目、品牌栏目等诸多技术手段来实现,从而改变目前编辑模式趋同、栏目设置趋同等问题。  

        学者们认为,高校学报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望通过暴风骤雨式的人为推动一蹴而就,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对于高校学报改革的推进,需要我们在遵循学术研究自身规律以及学术期刊办刊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讨论和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循序渐进地为高校学报的改革和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座谈会由本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主持。出席座谈会的专家有:《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鉴传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善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孝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张宇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中国期刊研究所所长李频、《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董慧凝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