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31日 星期四

    希望的曙光,就在心里

    ——“北京残疾青年俱乐部”成立三十年聚会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31日   10 版)
    一位参加聚会的残疾人拿着残联自己的刊物,笑逐颜开。 (资料照片)

        3月29日,北京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或摇着轮椅,或拄着双拐,或步履匆匆,他们来了,相识相伴三十年的老朋友们在自己的“家园”聚会。“走过三十年,我们再相聚”,屋子中央的大屏幕投影出了聚会的主题。30多位到场的肢残人士,全都是“北京残疾青年俱乐部”的老成员。

        “我真想摸摸脚下的地板!”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无臂书画家刘京生笑着说。在他的记忆里,三十年前他和朋友们的活动中心就是“公园、家庭、马路牙子”,哪里有这么光滑的地板,这么敞亮的专用空间。

        老照片回顾和老故事讲述是今天的主要内容。一幅幅黑白照片在大屏幕上“昔日重现”,亲历者们讲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礼仪专家林达回忆起俱乐部建立之初的点点滴滴。1981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伤残人年”,当时,中国只有盲人和聋哑人协会,没有肢体残疾人的组织,大批肢残青年面临就业、上学等诸多困惑。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持续呼吁下,1982年,全国第一个民间残疾人组织——“北京残疾青年俱乐部”成立了,这个日后被称为“中国残疾人草根组织的第一棵草”的组织,不但团结了一大批北京青年自强自立、温暖同行,还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残疾人组织热。

        看着照片里的“筱晓书亭”,经营者之一钱明华几次哽咽。1984年,这个北京首家由残疾人经营的个体书店开业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海淀区政府专门审批,供电系统免费供电,两个排的工程兵加班加点盖起了结实美观的书屋,几家中央演艺团体义演捐献两千多元,作为开业之初的进书款。著名华裔英籍作家韩素音几次来书亭看望大家,还捐赠轮椅给他们代步。

        “瞧,我那时多年轻啊!”指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海军游泳馆和大家练习游泳的影像,曾获残奥会游泳冠军的王东人哈哈一乐。她忘不了,当年,正是俱乐部的团结和鼓励,是社会各界免费提供场地、多方帮助,才使她和那么多同伴勇敢地穿上泳装,露出了以前百般遮掩的残肢,笑得阳光般灿烂。

        一幅剪纸大师申沛农教大家学剪纸的旧照,引得全场一片静默。老人几年前去世了,但大家都记得,从1981年结识以来,同为重度残疾人的申老是怎样推掉很多约稿,无偿教残疾青年学剪纸,一教就是二十年……

        还有翻译家冯亦代、艺术家黄苗子郁风夫妇,外国友人爱泼斯坦、沙博理……他们的助残爱残行为,都印刻在大家脑海里。“谷建芬老师曾经为残疾人谱过一曲《希望的曙光》,最能代表我们的心情。”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说,是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关爱给了残疾人光明,在这片光明照耀下,残疾人奋发图强的路将越走越开阔。

        “希望的曙光在哪里,不是在梦中,不是在天际,希望的曙光啊,就在我心里……”就要分别了,大家齐唱起这首特殊的歌。歌声中,蕴含着一切。

        (本报记者 王斯敏 本报北京3月30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